“汶川地震伞降第一人”李振波:
誓言攻下重装空投这个“山头”
草木葳蕤的时节,某型重装空投装备试验论证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空降兵某部高级工程师李振波正与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为选型定型集思广益,争取早点啃下装备战场保障的“硬骨头”。
“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进一步提升装备空投的可靠性,为下一步重装空投装备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李振波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重装空投这一关键技术因为有着承载重、风险大、系统复杂,直接危及飞机安全等难点,一直困扰着李振波和团队成员。
采访中,李振波告诉记者,每个部位、每个环节和部件如何搭配、如何运行,都需要进行理论论证、实验验证,容不得出一点差错。在关键的脱离和牵引系统中,仅仅1毫米的失误就影响着空投系统的正常工作和飞机的安全。
重型装备从天而降,可靠不可靠?性能又如何?……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项目的进展,就是李振波回答来自于战场的拷问。500余个主要环节、近300多个关键部位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零配件的用途、使用部位,方法、程序都形成标准和规范,他都一一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得出数据……
为了得到理想的方案,李振波不仅要出谋划策,还跟随部队到各地的演训一线进行装备试验,足迹遍布了驻训演训一线……
环节繁琐,就按照工作状态分阶段进行探索,部位太多,就分区块一步步突破,一件件进行攻关突破。
凭着这股拼劲,近20年的钻研下来,他终于实现了当初的设想。
2012年,李振波主导的空投型物资搜集运输车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在重装空投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随后几年,通过一次次系统的改良,重装空投也得到的长足的进展。
不久前,中原腹地的一次空降作战演练中,多架新型运输机呼啸而过,伞花朵朵随风开放,装备顺利着陆后,先遣队员驾驶重型装备直奔“战场”……李振波团队进行的最新重装空投试验宣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