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一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评论员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月27日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体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坚强领导,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县域经济有亮眼表现。2017年县域经济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达到60.4%,连续三年占比保持在60%以上。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由10个增至13个,大冶、宜都、枣阳、仙桃进入“全国百强县”。但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经济与发达省份还有不小差距,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差距。特别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发展效益不高、开放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等一些老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开辟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不适应的问题。现实中,有的同志一谈到县域经济,就大谈GDP排名、工业经济、规上企业等,对发展质量、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则轻描淡写;有的同志在谋划县域经济发展时,总是盼着上级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对自身优势、发展机遇、市场规律则认识不清、把握不够。这些问题警醒我们,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不可能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穿不透短视思维的迷雾,冲不破思想观念的牢笼,就不可能激发潜力、释放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迈向新天地。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要看到,县域经济不是一县一域的经济,而是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的发展,要跳出县域看县域,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既立足本地特色和优势,也放眼市域省域乃至全国全球,统筹谋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重视与周边产业配套,积极参与都市产业分工,共同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实现合作共赢、互补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不是单纯的工业经济,而是“四化同步”的发展,既要强调工业强县,也要重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县域“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也不是GDP的简单增长,而是追求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树立质量效益导向,更加注重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效等方面下功夫,从拼投入拼资源的增长,转向生态化绿色化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强调指出:“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告别“老套路”,以更新的理念、更开阔的思路去思考、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路径,我们才能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