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孝感市孝南区民政局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扎实做好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做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抓队伍建设 筑牢思想根基 孝感市孝南区民政局始终把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民政重点工作来抓,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党建工作责任,通过清单式管理,形成从党组书记到党组成员到各股室、各单位负责人全链条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做到党建工作与民政工作同部署、同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孝感市孝南区民政局迅速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不断组织民政干部学习原文,还利用“三会一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经典读书会等形式,开展座谈讨论,交心谈心,务求学懂弄通精神实质。
为展现民政风采,在系统内形成了学比赶超浓厚氛围,积极开展标杆典型活动。近年来,孝感市孝南区民政系统先后涌现出“全市十佳民政模范”刘霞、“全市民政之星”刘平香、 “孝感市最美青年”鲁琴琴、“十佳微笑服务之星”吴右华、“最美孝南人”刘玉梅、“孝南区十大孝子”林虹、“全区劳动模范”张光林等先进典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织密“兜底网” 提升救助保障能力 孝感市孝南区民政局积极发挥民政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作用,助推精准扶贫,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不落一人。
通过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线标准,按照“双保”结合,实现农村兜底脱贫,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标准的差额发放低保金,目前,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1612户20344人,年发农村低保金6634万元,全区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7068人。
为实现医疗救助脱贫。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现 “一站式”医疗救助。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中的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孤儿免费缴纳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特困供养对象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未达到大病保险赔付标准的,个人自付合规费用1万元以内的,民政部门全额救助。
我区率先在全省出台了贫困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政策,凡贫困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治疗产生的费用,可对个人自付合规费用按70%比例予以救助,最高1万元。2017年,全区投入资金377万元,资助3.9万名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参合参保;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245万元,救助困难对象12259人次,极大的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下放审批权限 提高效率方便服务群众 为方便困难群众,孝感市孝南区积极探索城乡低保审批权下放工作。从2017年4月份开始,选取新铺镇作为孝南区第一批试点地区,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成效显著。通过下放低保审批责任主体,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提高低保对象精准识别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能,基层群众对低保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低保阳光操作方便服务群众。截止目前,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共受理城乡低保申请124户363人,新审批农村低保34户95人、城市低保3户7人,取消农村低保195户418人、城市低保21户40人,群众信服,几乎无人越级上访发生,真正实现低保阳光操作方便服务群众。
搭建平台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孝感市孝南区民政局积极开展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为主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建立了“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保护体系。通过民政牵头,教育、团委、司法、财政、公安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全力协调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目前,共为全区6005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了关爱信息卡,他们的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点、家庭经济来源、受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等信息全部精准掌握。为将民政政策落到实处,将108名特困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低保范畴,并对95名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临时救助,31名实施医疗救助。此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启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等活动,不断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治理创新 强化“社区”治理能力 2015年7月,孝感市孝南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第三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省仅7家。孝南区民政局紧紧围绕“以志愿服务为龙头,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上的‘三社联动’”实验主题,大力指导社区开展公益创投活动,近年来,在全省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上荣获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成立了孝感市孝南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孝南区益邦社工服务机构,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互联、互通、互动”的工作格局,多元共治得到有力的专业支撑。全区共组建志愿服务团队334个,35578名志愿者在网上注册,共开展各项志愿活动1000多次,参与人数10多万人次,开展了“微心愿”、“公益木兰”“、“阳光彩虹桥”、“童舟共济”、“公益小天使”等系列志愿活动,大力提高了社区管理服务效能,激发社区共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