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市政府出台《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本网讯 (记者秦荣 特约记者赵胜家 通讯员马诗慧)近日,市政府出台《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该《方案》)。该《方案》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细化了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转型升级重点:规上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面达到80%以上
编制分年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和投资指南,建立投资1000万元以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库》,引导社会投资向智能制造、绿色环保、质量品牌等领域集聚。
对省级重点、市级督办、县级包保的重大技改项目实行领导领衔、动态跟踪、专班服务。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面达到80%以上,技改投资总额达到1000亿元。
探索建立奖励政策集中兑现日制度,增强企业获得感。市本级安排1200万元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各县市区参照出台配套政策。
释放潜能:四大融合竞相发力
——汉孝融合。立足总部在武汉、生产基地在孝感;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孝感;总装在武汉、协作配套在孝感,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
——军民融合。加快示范园区建设,在原有三江产业园、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汉光科技产业园、华中光电产业园四大产业园基础上,加快建设大悟武船军民融合产业园、临空保利军民融合产业园两大园区。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激光器、军用机场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
——“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实施“千企上云”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供应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工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培育“四新”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力争12%以上
聚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三大项目”,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工程”,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民生科技创新“三大重点”,加速释放科技创新红利。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260家,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力争保持在12%以上。
绿色低碳:为发展循环经济“定调”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扎实做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持续开展打击“地条钢”,严防“地条钢”生产死灰复燃。
完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安陆、孝昌、大悟、应城、汉川等县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加大固体废物排查和处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广运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工艺,推广工业产品绿色制造,普及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
“三大工程”: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加速骨干企业提升,到2020年,全市产销规模过50亿元企业达到2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达到50家以上。
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小进规”后备企业库,加快“个转企”,推动中小企业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年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
加快小微企业孵化,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促进小微企业孵化和发展,年新增小微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实体经济迸发充沛活力
缓解要素紧缺难题,积极开展用工、用地、用能、物流等专项对接。
破解企业融资瓶颈,不断扩大工业企业信贷规模,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推动湖北(孝感)日商产业园、静脉产业园、表面处理生态产业园、临空区汉孝产业园、汉川刘隔工业园建设。
降低企业成本,制定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责任清单,确保降低企业成本的各项政策落实落地。
注重“三项活动”实效,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百名博士联百企”、重大项目集中拉练、企业评议部门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