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聚孝感 思想火花“撞”上中华孝文化名城

11-14 10:38  

11月11日,“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座谈会在孝感市中华敬老园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伦理学会等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1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孝感如何发挥孝文化优势,擦亮“中华孝文化名城”这张金字招牌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大咖”们齐聚孝感,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孝感加快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要有三重视野。”山东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傅永聚说道。往下要推动传统孝文化进基层、入农村,让孝文化在基层群众中落地生根。往中要广交朋友,吸收其他地方推进名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互鉴互学,共同提升。往上要面向世界华人,加强学术互动交流,借助央媒、新媒体等平台进行推广,讲好“孝文化故事”,从而提升知名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张涛说,孝感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要“神形兼备”,不仅要体现在对中华传统优秀孝文化的传承、继承上,还要通过一系列有形的、具体的载体,例如城市里各种涉老化的设计、丰富多样的孝文化活动、具有孝文化元素的商家等,让人走进孝感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孝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形具而神生的目的。

“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刘光胜说,孝感要始终坚持一个主线到底,狠抓孝道一百年,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为群众服务中体现价值和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秀印对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提出了几条建议:一是唤醒全社会对孝文化自觉,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传递到每一个人;二是对目前孝感文化建设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步加快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凝聚强大力量;三是将孝文化嵌入到各项工作和规则制度中,尤其是青少年的行动中;四是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应该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五是要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说,孝文化是孝感城市的灵魂和特色,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要吃透三情。首先要吃透上情,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关于文化创新发展的有关部署,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其次要吃透外情,善于吸收借鉴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打造名城的经验,做到为我所用;最后要吃透下情,掌握基层真实情况,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社长胡敏,从语言体系的角度对做深做细孝文化内涵提出了建议。他说,孝感要把孝文化的语言体系和现代语言体系相结合、与生活语言体系相结合,讲大道理容易使人有距离感,只有寻找到人们情感中的共鸣之处,才能使思想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尤其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认同并融入中华传统优秀孝文化,需要创新一些更接地气的形式,让孝从思想上转化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让文化伦理真正转化成为社会秩序。

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厦门工程学院国学院教授冯兵建议成立“孝学”学术委员会,开设“孝学”学堂,通过组织重大学术研究、引进海内外专家入驻或开展访学、设立“孝学”研究奖项等举措,以组织形式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扩大“孝学”研究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专家在共襄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中体现人生价值。

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慈孝文化委员会主任王海滨说,孝感在打造孝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不仅要聚焦养老产品,还要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孝文化产业发展,解放思想、尊重人才、筑巢引凤,引进一批对孝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企业家,打造孝文化产业的领军队伍。

中国曾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表示,老年产业大有可为,孝感致力于打造全国重点孝文化产业和老龄产业基地这一战略部署,顺应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他建议孝感从培养高水准、高素养的服务管家着手,设立家庭护理学院,为家庭养老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打造家庭礼仪培训体验馆,结合当下最流行的VR技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孝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来源:孝感网 记者李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