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孝昌县认真履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健全一套机制、实施两大工程、抓实三项重点,全面提升基层民政工作水平。
健全一套机制
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孝昌县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协调议事规则》,形成政府、部门、社会、市场共同推进民政事业民展的新局面。
健全运行机制。推进城乡民政基层组织、基层民主政治、社会救助体系、社区便民服务、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五张网”建设,着力构建网络健全、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办事高效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分组定期教育上岗培训制度,每年组织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资格考考试,截止目前,全县通过社工资格考试67人,提高民了政工作领域专业化服务水平。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积极培育、引进热心民政事业的社会组织,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政府补贴等多种途径,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信息核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工作。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制定乡镇(区)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编制乡镇(区)年度购买服务计划,对适宜引导社会力量承担的民政服务项目,尽可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担。
实施两大工程。
实施民政能力提升工程。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目标,在每个乡镇设立民政办,配备公务员2名,民政助理员2名,通过财政补贴为每个村(社区)配备民政协理员1名。完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推进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民政服务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
实施基层基础夯实工程。以增加民生投入为基础,建成三院合一的县社会福利中心1所、失能半失能养护楼1所、农村福利院12所,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139个,社区公共服务站37个,国家三级社会救助管理站 1所,县级殡仪馆1处、公墓1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张。
抓实三项重点
抓精准救助。推进体制创新,制定《孝昌县精准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专项行动规划(2018-2020)实施方案》,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工作;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推行低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改革,实行每天受理、每月审批,做到救助精准及时;完善收入评估和补助标准核算办法,建立人均补助标准与保障线标准同步增长机制;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额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构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补充保险“四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县内就医各类费用“一站式、一单清”结算,2018年来救助4231人次,救助资金704万元;加大临时生活救助力度,县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元解决急难型、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困难;加大慈善救助力度,援建周巷镇、小悟乡两个乡镇开办“爱心公益超市”,惠及困难学生及群众10000余人。
抓“关爱”建设。把“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出台《孝昌县脱贫攻坚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建设“留守之家”64个;建立留守老人健康档案,健全高龄老人补贴制度,为近10万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行动,500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500余个贫困家庭儿童,选聘“爱心妈妈”1500余名,与5700余名留守儿童结对子;运用“社会扶贫网”,进行一对一帮扶,满足了困难群众微心愿;积极开展留守妇女就业创业活动,建立扶贫车间39个,1300多名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
抓乡村治理。按照村级人口规模2000—5000人的要求,优化村级组织设置,从444个村(社区)合并到现在的219个村(社区);全面推行村务、党务公开,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组建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四先四后”原则,建立研判、比选、联审、考察机制,严把“六不宜”“十二不得”关口,严格督导指导,完成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推动移风易俗,重塑淳朴乡风;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宣传全国文明家庭蒋志刚家庭、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获得者刘青枝等身边孝德楷模,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孝昌县民政局 唐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