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是以村庄为单位记述其发展演变情况的史志性文体,延续着一个地方的乡村文脉,留存着其历史、温度和风骨。能让人们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留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川市西江乡江集村79岁村民李文质只有小学文化,但为了让村民记住乡愁,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他筹备多年笔耕两载,于近日终于完成6万余字的江集村村史。
记录村史留下乡愁
昨日,记者慕名来到江集村李文质老人家,老人正在书房里翻阅书籍,神态宁静,目光清澈。在李老的书柜里,整齐摆放着各类文学名著,由于常年翻阅,好多书籍都已经磨损。老人虽然有些耳聋,但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打开了话匣。
“我小时候读了一季私塾,那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正式的课本,读了一个学期后,于1950年开始读小学,直到 1955 年在江集小学念完小学后就没再上学了。”李文质回忆道。求学时光虽短暂,但李老对学习充满热爱,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都没有放弃读书、放弃记录。作为土生土长的江集人,李老从小便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提起家乡的历史如数家珍。
“江集这个地方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先烈在这个地方牺牲。解放前有部分先贤在这里创办学校,兴办教育,那时主要是办儒学,能兴办学校就很不简单,对我们村以后的教育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又涌现出了一批很优秀的人才,对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李老骄傲地说道。
“之前江集史是一个空白,把这个空白补起来,这是我很早就有的心愿。但是当时的条件不支持,所以这个想法只能停留在脑海中,比方说搜集大量资料、找人讨论,都没有时间去搞这个。现在我年龄大了,许多年轻人常年在外,有的户口已经落在城里,好多人不知道家乡的历史。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所以我就想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呈现给下一代。”李老说:“我要把曾经发生在江集这块土地上的动人故事、历史大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还写一写家风、家教、家训,让后代能知道先人的那些优秀事迹,让他们在社会上立德做人。”
三易书稿写就江集村史
人们说朝花夕拾,对李文质来说也是这样,读万卷书便想着用笔记录,记录生活的点滴,为家乡找回遗失的美好。但是撰写村史可不是件容易事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加上本身听力也不是很好,和人交流村镇文化时比较艰难,可李文质却不顾重重困难,一门心思想要把家乡文化的空白填满。
在李老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一大撂手稿,一页页手写的稿纸上工整地记载了村名起源、建村历史、姓氏演变、历史名人、民俗城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
“我之前在杨岭公社当会计,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回江集村务农,在村里待了一辈子,因此有关江集村的事情,我了解得很多。有了写村史的想法后,我便有意识地开始用笔记录,最开始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一些大的事情就写得详细一些,一般的事情就略记一下。我着重写了江集历史的形成,为什么叫江集这个名字,再就是介绍江集的乡土文化以及出过的名人,这块写得很详细。”李老说。
“乡亲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不要把调子定高了,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因为他年纪这么大,身体也吃不消。孩子们也都鼓励,他是越写越有劲,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收集资料,坚持写稿。”老伴黄全环告诉记者。
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李文质白天走街串户到村民家中进行走访或搜集资料,夜晚则趁着安静伏案疾书。其间,他三易书稿,力求精益求精,在他的精心打磨下,口口相传的记忆碎片终于变身为一部6万余字的江集村史。乡里、村里都很支持,准备筹钱将这部村史印刷成册。
“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想让大家记住乡愁,这是一个目的。再就是把家乡的乡土文化往下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一些好的典型和应该汲取的教训,我们都不能忘记。”李老语重心长地说。(孝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