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红畈村里话幸福

02-07 20:13  

午后暖阳扑漱漱地洒在刘芳身上,三岁多的外孙女嬉闹着,跑近又跑远。

坐在红畈村幸福小区里晒太阳、拉家常,让嫁过来已20多年的刘芳觉得满足、又幸福。“看着白墙黑瓦的新房子,出门就是豆腐块一样整齐的菜园子,出门有广场,进门有电视。”刘芳的心里比蜜甜。

其实,红红火火的日子不是一开始就有。

从大悟县新城镇往北5公里左右的红畈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7.2平方公里的土地,耕地面积1600.5亩,人口1720人,人均只有几分田。田少、收益低,让这个村曾经34%的家庭是贫困户。“水稻、花生、油菜靠天收,老百姓穷的叮当响,村集体又是无收入的空壳村,80%的劳力外出打工。”红畈村委会副主任颜维胜直摇头。

住新房,看山水,比城里住着还舒坦

说起离新房一里以外徐家冲的老屋,48岁的刘芳和25岁的年轻媳妇李冬梅异口同声地说:“太破了!一落雨,盆子不够用,外头落大雨,里头落小雨。”

2016年夏天的一场大雨,让刘芳一家彻夜未眠,“干啥?一晚上忙着用脸盆往外舀水,不然,床都能飘起来”。

独生女儿上学最让刘芳揪心。

一、二年级时,女儿在红畈村小学,从徐家冲过来约1里路。三年级以后,红畈村的学童都要去2公里以外的新府村上学。

“去来一趟要走个把小时,有的孩子从山里穿,抄近路。”刘芳不放心,总是叮嘱女儿走大路。

2017年,红畈村41户既是贫困户又是危房户的村民集中搬进易地搬迁点——幸福小区。

搬过来后,刘芳倒是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心疼不已,“下雨天,那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田梗。现在的娃们,出门就是大路,摩托车跑一趟十分钟,幼儿园还上门接送,少受多少罪哟”。

房子换新了,观念也要跟上。

“搬过来的住户中,有的是孤寡五保户,有的身体残疾不能自理,我琢磨着把大家拢在一起,互帮互助。”70多岁的帅从勇年轻时当过兵,组织能力强。自从妻子去世、女儿出嫁后,独自生活的他深知邻里互帮互助的重要。

“大家都是各个村湾搬来的,互相不认识,最初碰到一起都不说话,后来村里组织政策宣传、法律讲座等,常常一起听课自然熟起来了。晓得哪家是个么情况,有个么困难,自然而然就伸手帮一把。”

颜吉华腿不方便,进出拄拐杖,干不了体力活。村民尹德章、李永高一到蔬菜播种时就主动帮忙挖菜园。如今,颜吉华家的红菜薹、萝卜、香菜、莴笋等各色蔬菜都已长成待摘。

68岁的颜勇章生活无法自理,大伙隔三岔五帮忙做卫生、洗澡、理发;双腿残疾的颜仁兵和80多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平时上街买蔬菜、日杂品,全靠左邻右舍招呼……

2014年,红畈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缺劳动力致贫等等,不一而足。

省电力公司组成的省扶贫工作队,市委政研室、市财政局、市供电公司、人民银行孝感市中心支行组成的市扶贫工作队,进驻红畈村,吹响精准脱贫的号角。

道路拓宽了,电网优化了,村湾变美了,群众心近了……红畈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有人情味,大家都说:“托政策的福,我们幸福着哩。”

2017年,搬过来不久的李冬梅和丈夫颜云昌一合计,开了一个小小的“幸福超市”,方便村民买油盐酱醋茶,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住新房,看山水,比城里住着还舒坦。”从外省嫁过来的李冬梅笑着说。

2019年,李冬梅盼望着荷包能再鼓一鼓。

引项目,培产业,发展动力在这里

人均几分田,劳动力大量外出,红畈人的荷包怎么鼓?红畈村的振兴路在何方?

当了七八年村干部的颜维胜请教工作队,请教兄弟先进村,思路渐渐清晰:“项目带动,肯定跑不掉!”

很长时间以来,丰富的光照资源是大悟的资源优势之一,光伏发电成为快速解决村集体资产空心化的有力抓手。如今,红畈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共有8亩多,年收入10万元左右。

然而,带动力不强,村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是光伏产业显而易见的弊端。

2018年,100亩的艾叶基地、40亩葡萄园基地、4亩茶树菇基地等多个项目投产见效。土地流转费一年共计4万余元,带动五六十个村民就业。“村集体每年有12万元的收入,现在出去开会,我的腰杆都比以前挺得直。”颜维胜乐呵呵地说。2016年,红畈村整村脱贫出列。2014年至2018年,共脱贫157户500人,未脱贫5户14人。

“爸爸,爸爸……”每天,骑着摩托车的颜云昌一出现,四岁的儿子总是兴高采烈地迎上去,然后扑在爸爸的怀里撒个娇。以前,只能在外打散工的颜云昌怎么都想不到,自己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

两年前,颜云昌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一公里以外的金岭村谋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八点钟上班,下午四五点钟下班,包一餐午饭,一个月800元,风吹不到,雨淋不到,还能按时回家陪儿子。”颜云昌心满意足。

从新城镇沿观新线往北,新府、红畈、金岭三村串珠成线,相互之间仅隔一两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半径有力。2018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提出在大悟县金岭、红畈、新府三个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

如今,在金岭上班的红畈村、新府村人不在少数。教育资源也进一步融合。

2019年春节过后,计划投资1.8亿余元的大悟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即将在新府村迎来首批研学之旅的学生。生存自救、劳动体验、国防教育、社会综合实践等多种活动内容,将在这片曾经的荒山上集中呈现。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晏辉指着已经拔地而起的主体建筑,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奔着乡村振兴而来的有像晏辉这样的外地人,也有像颜泽先这样的本地人。

他们怀揣一样的梦想,讲述各自的故事。

 懂经营,带得动,做“新农民”、新主体

47岁的颜泽先,是土生土长的红畈村人,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在广东闯荡十余年且有一家工业胶水公司的颜泽先,在2015年毅然从城里回到农村。一二十年没有跟土地打过交道的颜泽先,从一开始就决定做“新农民”。

回家的第二年,他便注册成立腊述沟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葡萄、茶树菇、油茶、水产种养殖和农庄等多块业务,遍地开花。

“家乡太落后了”“希望能带动乡亲一起致富”。如今,合作社能常年带动近30户村民务工,2018年累计支付工资20多万元。

“现在,葡萄园里每天有七八个工人在围网、搭遮雨棚,每人一天的工钱80元,能一直做到春节。”颜泽先说,“希望有更多项目能在农村留下来、发挥作用”。

寒意染黄了田野,吹落了枯叶。红畈村探索振兴的步履却犹如盘错生长的乌桕树,往高处越伸越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