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冬季的“干燥寒冷”相比,有一种“寒”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春寒”。民间俗谚说:“惊蛰刮北风,从头再过冬。
老话说得好,“反了春,冻断筋。”之所以要警惕初春之寒,主要是因为风为春季主气,而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也就是说,春寒在风邪助阵下,较之冬寒会来得更猛,很容易导致老年人血压明显升高,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本节目由孝感新闻综合广播FM91.8
《祝您健康》提供
主播:心心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11:00
冬春之际,气温不高,每天早上喝一碗热粥,能起到非常好的温暖作用。如果想快速热起来,可以吃火锅,也可以吃一些偏温性的食物。
可自炖人参羊肉汤、羊肉胡桃汤、海参羊肉汤、虫草炖羊肉等,提高羊肉的暖身功效。韭菜有健胃、提神、温暖作用,其辛辣味,能促进食欲,可用韭菜分别与虾仁、鸡蛋、猪肝、羊肾烹炒,都可增强其功效。牛肉性味甘平,有补胃脾,益气血,补肾壮阳,强筋骨之功效,对脾胃虚弱,便溏泄泻尤为适宜,体弱畏寒者食用效果尤佳。
寒冷的时候,不少人喜欢用喝酒的方法来抵御寒冷,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喝酒御寒其实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一般情况下人在喝酒之后,马上会感到全身温暖、发热,这主要是酒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热量加快散发到体表,让人感到温暖发热;此外,乙醇随着血液循环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也就对寒冷的反应不敏感了。因此,不建议用喝酒御寒的方法,特别是对老年人更为不利。正确的御寒方法是多穿衣物,进行适当体育锻炼,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食物,能为机体提供较多热量,提高御寒效果。
提醒大家,春季防寒与冬季单纯的穿暖略有不同,而是强调一个“捂”字,即不要着急换装。假如衣服减得过早过快,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因此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一方面,老年人和孩子在春季不要着急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另一方面,女士不要太早换上薄衣薄裙和单鞋,如果实在想“凉爽”,可在中午或天气特别暖和时适当穿薄点儿,阴天及早晚时分则要尽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