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孝商传》,记录孝感十一位企业家的人生经历与传奇故事,是对孝感民营企业发展进步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将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可读、可亲、可敬的人物故事。
主编:胡雪城、管淳
本节目由孝感交通音乐广播FM 87.7
《陪你读书》提供
主播:汪小宇
时间:19:00-20:00
本期内容:
《新龙腾飞-杨四知传》第三集
人物简介:杨四知,男,1957年生,湖北应城人。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华润新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简介:
张颢,女,湖北应城人,应城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1年短篇小说《飘香美酒河》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及茅台集团联合举办的“茅台国营六十周年”征文一等奖。2016年短篇小说《千年之后遇见你》入选《湖北文艺丛书网络文学卷》。短篇小说《夜奔》刊发于《长江文艺》(2018年第5期)。在网络写作平台发表散文、小说、故事、文艺评论等三十多万字文学作品,拥有一定的读者群。曾担任《孝感男人孝感女人》短篇小说评论集执行主编。
一个家庭的财富观
从嫁到杨家的那天开始,张春华不仅是杨四知的生活伴侣,也是陪着他一起摆摊、一起创业、携手打造出百亿医药企业的女强人。和杨四知平稳的谈吐相比,张春华说话的语速要快很多,直爽又热情,让初次打交道的人很快与她拉近距离。聊到家庭和孩子的话题,女人感性的一面在她身上一下子呈现出来。“因为我几岁我妈妈就不在了,没有来自母亲给予的那些体验和经验。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之后,生活太苦啊,每天都为吃饱饭忙忙碌碌,转眼他们就长大了,离我们这么远了,才发现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好好陪伴过他们啊。”说这番话时,张春华突然红了眼眶。
1990年,张春华带着两个儿子路杰和路成到叔叔家寄住了一段时间,离开的时候把路杰留下了,在叔叔身边读书;后来哥哥嫂子调回孝感,又把路杰送到孝感读书;等到孩子上四年级时才转学到武汉,但因为夫妻二人忙着汉西市场的生意,直接就把路杰送到了寄宿学校。开始是一周,后来是一个月,孩子才能回家一次。夫妻二人忙得没有睡觉的时间,忙得脚底下像踩着风火轮,对儿子们的教育只能是强令,严格要求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学习和生活。
路杰上初中后,杨四知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过千万了,按理说,生活中寻常购物的标准应该远远超过普通家庭。有一天他要买鞋,张春华带他逛商场,同行的还有张春华的一个朋友。在商场里,路杰只看低价区标价一百元以下的鞋,朋友拉他到高价区逛,他死活不去。朋友问原因,他说,那些鞋子都要好几百呢,我妈妈不会给我买的,看也白看。
初中时期的路杰留给父亲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杨四知说记得最清楚的是“两块钱”。路杰在学校弄丢了钱包,回家后一直委屈得哭,问他钱包里有什么东西啊,他说有两块钱。父母劝了好半天,他还是哭。这事讲出来也许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上,路杰上大学后依然如此俭省。他只买地摊上的衣服,张春华问他怎么又买这种款,他笑着说,便宜啊,才八块钱一件呢。当时路杰在武昌读大学,每天的生活费十块钱,要买自己喜欢的其它东西,多数都是在生活费里省,父母管理那么大的公司,他从来没想过向他们提出额外的要求,似乎这已经是多年习惯养成的自然。
路成比路杰小四岁。两个孩子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脑,夫妻俩除了担心这些东西影响他们学习之外,也是避免他们与身边的同龄人在物质上攀比。孩子在校与家里联系,经常是借同学的手机;父母找孩子,也是打同学的电话。张春华对两个儿子的承诺都是相同的,“高考一结束,就给你们买手机”,她也对他们兑现了相同承诺。路成高考分数超过了650分,被上海交大录取,大学毕业后又以优秀的成绩去英国留学,这都是孩子实实在在的努力换来的。
“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北京有自己的事业。他们对我们的企业都没有什么兴趣,更没有那种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可以在新龙坐享其成的念头。”杨四知对儿子们的选择表示认可。“他们在外面锻炼更能学到一些东西,让他们待在我的公司,别人觉得这是老总的儿子,就不敢严格要求他们了,这样怎么能学到真本事呢?”路成打算开金融公司,张春华就告诫他,如果认准了就要坚持,要先学会打工,接触社会认识人,很多老板都是摆地摊起家的,不要一下子就把自己摆在了老板的位置上。
路杰和路成在各自喜欢的领域创业,从不炫耀家庭财富所带来的优越感,兄弟之间在金钱上也从来没有任何计较。尤其是哥哥路杰。路成从国外回来,找父母要车,杨四知答应说等他结婚时再买。二话没说,路杰把自己的车给了弟弟,宁可自己搭地铁,他的东西只要弟弟喜欢,他都舍得给。杨四知为儿子们感到欣慰,但是两个儿子一心扑在事业上,疏于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这又让他颇多烦恼。杨四知六十一岁了,盼着抱孙子呢,张春华更是巴望着,以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孙辈的身上。
人生难免有遗憾,回顾两个儿子的成长,杨四知与张春华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陪伴他们左右,建立一种随时交流、平等沟通的亲子关系,正如张春华说的,一家人从来就没有去过公园,一次也没有。过年都在忙啊!每到过年,在北京、广西、广东跑生意的员工都要回乡,张春华就得提前帮他们购买往返的车票。春运购票难,一订就是几百张,员工们都安心回家过年去了,公司还有千头万绪等着她处理,最奢侈的也就是正月初一回老家拜拜年。现在呢?好像只是眨眼的工夫,两个儿子都已而立之年,拥有自己的独立世界,作为一个母亲,似乎站在儿子们的世界之外,这让她难以消除内心强烈的失落感。
然而,当父母为家庭创造了亿万财富、两个儿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之后,路杰与路成日渐显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恰恰是杨四知和张春华“身教”的结果,是勤俭自律的朴素家风的传承。这个过程没有太多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没有太多和风细雨似的“言传”,但自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孩子们越来越自立自强。
公司资产过亿之后,杨四知夫妻仍然没有买私车。那时住在崇仁路,距离公司有十几公里,张春华总是搭公交车,连公司的车都不坐。员工上班了,她早已在公司;员工下班了,她还在办公室。新龙十几年的老员工回忆说,那个时候的张总,活脱脱就是一个农村女人,一心扑在生意上,穿衣打扮根本不讲究。有时候杨四知打的士,张春华就责怪他,杨四知说,我只是特殊情况打车啊,你看人家田总,的士票都可以用箱子装了。张春华就嗔他,你不要总跟别人比,你管好自己就行了。
每年换季,张春华清理衣柜,总能清出杨四知穿了十几年的衣服。有些实在太旧,建议扔掉,杨四知说,又没有烂,扔了干吗。五十岁那年冬天,侄女以送贺礼的名义,硬给他买了一件大衣,现在还当宝贝似的留着。他脚上穿的皮鞋,后跟磨成了一个斜坡仍舍不得丢,还继续穿。有人笑他太不讲究形象了,杨四知一点都不在意,还说广东有一个老板,个人财富远超过新龙,可是穿的裤子“裤扁”都脱线掉下来了,提的公文包都磨掉皮了,但别人一点都没当回事。在这方面,路杰更像父亲,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衣服从不讲究品牌,只注重经久耐穿。一家四口难得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杨四知仍然会习惯性地对两个孩子说,碗里的饭要吃干净啊,别浪费。这句话他已经说了三十年。
如何看待拥有的物质财富?对于这个问题,张春华笑得很直率,“我们现在也没有多少财富啊”。她说,这么多年过惯了节俭的生活,无论做什么都会给自己一个定位,即使身边很多朋友都用他们的方式享受高端的物质生活,但她始终保持在自我设定的范围内;但是对别人,永远是厚待的,可以对自己苛刻,绝不能亏欠别人。“这也是我婆婆(杨母)教我的为人之道。”
“我的生活很简单,没有什么附庸风雅的爱好,我觉得创造财富的过程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过程。”杨四知说得很坦诚。他痛恨那些烂尾楼、晒地皮、攫取资源和利益的不法商人和投机行为,他在财富面前始终保持做人的良心。扩大企业、安排就业、增加税收、回报社会,这是一个健康的让他乐此不疲的良性循环。“有些人生意做得很大,但不一定有我这样幸福啊。”
对孩子们的歉疚是张春华的心病。杨四知有时劝她,人生哪有两全其美的事呢?看看过去,再看看现在,这多年所有的付出都是必经的过程。话虽这样说,为了安慰妻子,杨四知仍然精心安排了一次全家旅行。2016年春节,一家四口在海南度了一次愉快的假期。三十多年,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家庭旅行。
结语
采访结束,杨四知盛情挽留我在公司食堂吃午餐。几个人围着小餐桌落座,邻桌是公司几个年轻人,他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几道简单可口的家常小菜,轻松愉快的交谈,和谐融洽的氛围,让人根本不觉得身边坐着的是一个坐拥巨大财富的“大人物”。半个月后,我又在龙阳大道上的新龙大厦拜访了张春华。女人之间的交谈让话题显得更家常化,说说笑笑之间,一个下午的时间就随着窗户玻璃上的光影溜走了。
回顾杨四知三十多年的创业历程,要书写的内容太多。写他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写他发展民营企业的胸怀与格局,写他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使命的思考,写他作为企业家的个人修养与社会担当。在这些书写中,张春华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杨四知和张春华是一对普通的夫妻,他们和许许多多的夫妻一样,用信赖和信念,努力实现一个家庭从贫困走向幸福的理想。他们也是一对不平凡的夫妻,相互支撑,彼此共担,凭借实干与智慧、坚韧与奋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从家庭责任到社会责任,从家庭梦想到中国梦,他们一步步脚踏实地,谦逊淳朴,仿佛不管离开家乡多少年,脚上一直带着周杨村的泥土,胸中一直揣着出发时的初心。
为杨四知撰写这篇传记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联想,《中华德育故事》里“杨震四知”的典故。东汉杨震调任山东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昌邑县令于深夜上门给杨震送黄金,并说,夜里无人知晓。杨震拒收,“天知,地知,子知,吾知,何谓无知?”杨震所说的天、地、你、我,共同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杨震四知”昭示的正是,要想活得顶天立地,必须对社会、对财富、对道德规范、对自我良知,常怀敬畏之心。
无独有偶,听说杨四知曾经寻根问祖,族中老宅有一个“四知”堂,意为知书、知礼、知义、知信。带着求证的好奇,我向杨四知询问,他对自己的“四知”之名到底寄予了什么深意。杨四知笑而不语。把杨四知的人生经历撰写成文之后,我蓦然发现,无须追问原由,这“四知”的丰富内涵,不是早已经渗透在他的每一言、每一行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