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8年相比,2019年语文题型以及分值基本保持稳定。阅读量有所增加,但是难度却有所下降。试卷内容板块安排略有调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到小说之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前一后出现,充分考虑和兼顾了学生做题思维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文本的选择则是今年最大的亮点。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三则材料组成,亦文亦理,毫无偏颇。文学类文本阅读文章所选择的依然是小说,呼声甚高的散文并没有出现,更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鲁迅的《理水》。鲁迅的小说在整个高中阶段教材中仅存一篇《祝福》,但是却给了学生关于鲁迅小说比较完整的印象——不遗余力地解剖当下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以促进中华民族之崛起。所以《理水》虽然是故事新编,理解障碍并不大。另外从主题来看,对正面人物、英雄、正能量的歌颂呈延续状态。文言文阅读的文本选择给了所有人惊喜:材料选自最熟悉的文言经典《史记》,涉及历史人物也为必背篇目《过秦论》作者贾谊。这是近几年少见的出题设计,也再一次证明语文试卷回归课本的决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考查内容上,第2题从2017年开始出现的重大变化依然延续,考查对文段整体论证的把握,这点在备考上尤其需要注意。2.从考查难度上,选文虽是专业文论,但整体阅读难度不大,设置陷阱依然是七大类型,武断绝对、因果混乱、以偏概全这三种表现格外突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考查内容方面,答案信息相对比较集中,强化了考生对文本信息的归类化整理及概括、比对能力的要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从对试题的解析来看,题目较为简单、常见,但审题难度
较大。比如第8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题干较为繁琐。第9题,可能学生误以为“故事”和“新编”是关键,实则是“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难度有所降低,尤其在文言文翻译中,没有艰涩难懂的生僻字词。唯独在文化常识考查中,有些点较偏,比如“诸子百家”“诏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体裁选择为宋代即事抒情类,与2016年课标全国2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相似。2.命题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诗词大意的准确理解,第14、15题的得分基本取决于此。
(三)名篇名句默写均为理解性默写,但其中所选高中篇目生僻字较多,完成难度较大。
三、语言文字应用
(一)第17到19题这3道选择题沿袭2018年的设计,共同来自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的语言能力。其中第17题与以往试题有所不同,将近义成语辨析改为近义词语的辨析,更加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但难度不大。第19题减少了对病句类型的考查,同时强调阅读分析能力。
(二)从命题变化上看:第20、21题变化最大。补写句子、压缩句子这一类传统题型取代了热门的语言得体、流程图的考查,又杀了一个回马枪。较去年而言,阅读量增加,对理解、概括能力的要求更高。
四、写作
作文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大主题: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方式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在立意上,注意突出“劳动”这个主题,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极富时代特色和青春色彩的方式表达。写作形式上,要突出演讲稿的文本特征,即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今年的高考已然过去,结合近几年的命题倾向,对来年高考备考提几点建议:
1、重视课本,精研细节,尤其是课后习题的整理。
2、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精准背诵,精准掌握。
3、论述文文本的的阅读不能总是停留在找寻原句的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结合七大类型,在把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基础之上,培养做题的灵敏反应。
4、做题固然重要,但定要抓住提高阅读能力、审题能力这个根本。
5、应更加关注各种语言文字应用题型的训练。
6、对于与时政相关的大主题作文,要以语文课本作为基础,向外辐射,积极关注时事,开拓视野,具备大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