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临空经济区闵集乡中心小学 郑秀红
每次外出学习,我听老师、专家、学者提得最多的话题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我平时的教学,主要是抓三字教学,从如下方面做起:
一、课前深钻教材,在“勤”字上下功夫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如何钻研教材?
1.勤钻文本特点。在小学阶段,编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各不相同,可谓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备课时,我们在研读文本时,要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个性化目标,从而有效地制订教学目标。比如《慈母情深》一课,单元导语中点出本组教材应抓住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感受父母的爱;二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连接语,“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实际上这就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②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如果在这堂课中你抓住了这几个描写母亲外貌、语言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读感悟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既简单又有效。
2.勤品语言文字。学习语文其实是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我们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把那些含义丰富的词句找出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词句内涵、深刻理解文本的目的。《半截蜡烛》这一课,课题中“生死攸关”一词,显然是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的。在思考教学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这一重点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配乐朗读等方法,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一词语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
3.勤挖文本留白。许多文章在叙述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在钻研教材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留白,并善于利用这些留白进行语文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只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而李大钊狱中就义时的表现,文中并没有写到,这就为文章留下了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恰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李大钊的精神。于是,上这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言行的重点语句,来感受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占据着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这种伟大力量的支持下他是如何度过二十多天的牢狱生活的?在这种伟大力量的支持下他又是如何走向绞刑架的呢?借用留白之处,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真切地抒发了学生内心情感,而且深刻地揭示并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课中精设“三语”,在“精”字上下功夫
实践证明,越是简洁的教学语言,越有利于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质量也相对较高。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讲解课文唠唠叨叨,启发学生喋喋不休,所提问题琐琐细细。对于这种教学风格,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作出尖锐的批评:唠叨“是一种教师以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增长学生淡漠与消极的情绪的管理课堂的趋向。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里流行,学生的趋向是对真正重要的学习失去兴趣。”可见,教师不注意表达设计,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不可能有很好的提高。
1.精心预设提问语。课堂教学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提问要难易适度。在设计提问语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同时,问题应提得比学生的实际水平略高一些,这样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如:课文《揠苗助长》一文,可以看着课题提出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是谁做了拔苗助长这件事?”较难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心锤炼讲授语。新课程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要我们丢掉传统的教师讲授。讲授法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问题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能课前设计的先设计好;其次,要转变教学思想,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3.精心活用评价语。每次外出听特级教师上课,或在家看特级教师的课例,总觉得他们的课是那么的自然流畅,课堂气氛始终是那么的活跃和谐。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他们精妙的教学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外,还有他们善于适时评价,寓评价于师生交流之中。特级教师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总会与之交流。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如“听了同学们的读书,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理解的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提的问题大,看谁提的问题响,看谁提的问题多?”类似这样的经典名句,在特级教师的课上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正因为特级教师们能巧用这些评价语,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这些课堂用语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
三、课后反思笔耕,在“琢”字上下功夫
叶谰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名师的话昭示我们在课后要勤于提笔反思,在“琢”字上下足功夫。
1.琢磨成功之处:每次上完课后,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2.琢磨不足之处: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名家的课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课后对这些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经验,避免出现同样的失误之处。
3.琢磨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使师生的思想、情感碰撞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灵感,给我们启迪,为我们今后的有效课堂教学积累了经验。因此,课后及时记住这瞬间的思想火花,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4.琢磨学生创新:新课改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丰富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
5.琢磨"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我们都应静心沉思,在沉思中摸索出教学规律、教法上的创新、知识点上的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解题中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引导启迪学生是否得当、知识点的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平时积累下一颗颗“珍珠”,战时将这些“珍珠”有机结合,便是一串精美的“项链”,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只有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