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简介:
袁国华:十二支队一一三团后勤处修 理连战士,湖北孝感县人(今孝昌 县季店乡黄埠村人)。1974年 1月 入伍,1977 年 6 月 13 日,乘车执行 送木料任务,在独库公路巩玉段 24公里处牺牲,时年24岁。
听闻噩耗,父亲含着泪说:“儿子为祖国牺牲,是光荣的。如果有需要,让 老二或老三去部队,完成他哥哥没完成的使命。”
此后袁家又走出了三名军人:六弟袁勤华、二弟袁建华的儿子袁毅军、四弟袁年华的儿子袁巍。
袁建华拿着保存多年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讲述哥哥袁国华的故事。(记者石玲 摄)
孝昌县季店、卫店、花园三镇交汇处,西澴河流经地,曾经是一个繁华的水陆码头,黄埠村因这个码头而得名。
微雨过后,空气湿润。袁家的老屋位于黄埠村袁家墩老街。黑瓦、红砖墙,窗户钉着旧衣物、尼龙袋用来遮挡。老屋近80年历史了,已荒废15年。推门而入,木制的框架仍在,灰黑的颜色是光阴的印记。烈士袁国华就是从这个屋子里,出门学艺、参军入伍,一步步远行去了天山。
“屋子荒了,父母和哥哥都走了。” 小袁国华3岁的二弟袁建华红了眼睛。对于他而言,过往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不能忘。
学好手艺参军入伍
袁国华是长子,家中还有一个姐姐、五个弟弟、两个妹妹。“哥哥心好,人特别善良。”
袁国华15岁时,被作为村里的优质民兵,送到十堰市郧县(现郧阳区)参加“三线”建设,一去就是3年。“要求选派政治过硬、身体素质好、能吃苦的人。村里一共挑了三个民兵,袁国华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年负责遴选的村干部回忆。
袁建华记得,大哥学了好几年木工,已出师了。正当可以凭手艺赚钱时,他向家里提出要求参军,“我有一门手艺,去部队或许可以派上用处。”
“当兵光荣啊。”作为一名老党员、时任村支书的父亲袁学坤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1974年1月,袁国华身穿军装、胸佩大红花,伴着锣鼓声,在大队干部和村民欢送下远行。
“弟弟,哥走了,你要好好照顾家里。”“哥,你在外要好好干,家里你放心。”兄弟两人依依惜别。
1977年5月,袁国华回家探亲,5月15日归队。“无论是写信还是回家里,哥哥从不提工作的事,只说很好,让我们放心。”
听闻噩耗全家伤痛
按家里的打算,袁国华退伍后,四弟袁年华会跟着他一起学木工。然而,这个打算再也无法实现。
“1977年6月13日,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哥哥牺牲了。” 袁建华潸然泪下。
一周后,部队、民政、乡里和大队来人,最先找到了在黄埠小学当老师的袁建华。“一开始,他们就和我闲聊,工作如何、家里如何、父母身体可好?”袁建华以为是正常的询问,一一答复了。“后来部队的同志握着我的手说,‘你哥哥牺牲了。请节哀,也请你做下你父母的思想工作。’”
“当时心里非常难过,像天塌下来一样。”带着伤痛与重托,袁建华领着大家到了家里。听闻噩耗,全家哭声一片。袁建华还未来得及劝慰,父亲就含着泪说:“儿子为祖国牺牲,是光荣的。如果有需要,让老二建华或老三胜谋去部队,完成他哥哥没完成的使命。”
袁国华牺牲后,近10年时间,母亲杨青蓉一看到穿军装的就哭。
珍藏遗物传承精神
家里人口多,家境穷。参军后袁国华很顾家,他会把部队发的新军装寄回来,自己穿旧衣。“我们几弟兄都轮流穿过大哥的衣服。”袁年华说。
他小心地收藏着大哥的遗物:照片、笔记本、急救包……甚至把大哥的衣服当作枕头枕了几十年。
袁国华已成为家中的榜样。此后袁家又走出了三名军人:六弟袁勤华、二弟袁建华的儿子袁毅军、四弟袁年华的儿子袁巍。五弟袁胜华在外经商,逢年过节也会爱心捐助,为季店乡福利院老人送去温暖。
“没有国哪有家。报效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袁建华小心翼翼展开哥哥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哥哥牺牲42年了,安葬在新疆新源县一五五医院烈士陵园。我们兄弟几个最大的心愿,就是一起去天山脚下,看看大哥。”为此袁家兄弟计划了好些年。
记者现场和老六袁勤华通了电话,他转业后工作于眉山市公安局。他表示,今年7月,他将先去探路,然后再带哥哥们一起去看望大哥。(孝感日报记者董晓芳 刘艳 特约记者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