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汤俭民,39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他培育出了21个水稻品种,其中,香稻品种19个;水稻品种在湖北累计应用2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30多亿元。
请听孝感台记者熊庆勇采制的报道《把一生倾入香稻育种的人》:
每天一大早,汤俭民骑着电动车从单位出发,前往孝感城郊美丽槐荫河畔的香稻育种基地。到基地后,头戴草帽、脚穿沾满泥土的胶皮靴、手提水桶的汤俭民全然一副农民形象。
帮汤俭民打理香稻育种基地10年的村民张水华说:“他这个人是蛮舍得吃苦的一个人,他一般地没有空闲时间,基本上在田里是多数时间。”
39年来,每年有300多天像这样泡在水田里观察记录秧苗生长各项数据,在汤俭民这儿是常态。汤俭民说,在上世纪80年代,云南是国内最大的外调粮省份之一。一次,他到云南出差,看到一家粮站的大门口写道:“好消息!今日无鄂米!”汤俭民感到脸上发烫,下决心要培育出湖北的香稻品种。
汤俭民:“这个吃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好吃、大家觉得你的(稻米)难吃,不要去恨市场,要从自身找原因,从那个时候下决心,要搞品质。”
寒来暑往,汤俭民像候鸟迁徙一样往返于孝感和海南。但由于当时交通闭塞,汤俭民从孝感折腾到海南陵水,需要火车、汽车、轮渡多次换乘,最快也要四天四夜。那时的陵水,人迹罕至,想要扎下根并非易事。
汤俭民:“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烧柴,做饭没有火,这个难。没有办法,我们就挖别人的树根,树根难挖、很难劈,劈开之后也是湿的,烧起来眼睛都快熏瞎了。”
从1980年开始培育种苗,到2007年首个香稻品种——“鄂晚17”正式问世,汤俭民将人生中最华美的27年,都献给了寸寸田埂、株株秧苗。因为育种,1987年,他与妻子的婚事推迟了4次;因为育种,他的儿子出生、高考,他都无暇顾及。被汤俭民的“农民情怀”所感染,与汤俭民亦师亦友、返乡创业的湖北香润公司董事长吴斌,2013年7月放弃年薪百万的律师工作,从北京返乡发展生态农业。
吴斌:“他就是为了正这个名,就是证明我们湖北的稻米不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更优秀,这就是他的使命。就是因为有这种使命和情怀支撑着,所以他才一直能坚持下去。”
2018年12月,汤俭民退休了。可作为高级农艺师,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农村局返聘他发挥余热。退而不休的汤俭民指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育种工作室4个仓库的农作物种子说:
汤俭民:“30多年前,我就想让农民种上好种、好吃、好收成的香稻,这就是我的初心。”
汤俭民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