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时评】为新时代高质量蓬勃发展汇聚英才

07-25 11:02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只有内外结合、引进和使用并举,才能形成“万马奔腾”、才尽其能的壮观场面。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对于人才工作,党中央一直很重视,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了党实现执政兴国重要措施的高度,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留下了“千金买马骨”、“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三顾茅庐”等典故。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人才资源被视作第一资源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人才工作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才工作,除了“眼睛向外”抓引进,还应该“向内挖潜”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只有内外结合、引进和培养使用并举、兼容包蓄,才能实现人才工作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万马奔腾”、才尽其能的壮观场面。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人才引进工作也是改革,并且是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人数的增加,更是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新资源的整合。需要担当精神。改变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面貌最快捷的方法之一就是人才引进。秦孝公引进商鞅变法图强,奠定了强国基础。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改变了自己到处挨打、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的被动局面,鼎立三国有其一。现实生活中,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项目有之,盘活一个企业有之,发展一个产业有之,带动一方发展也有之。“空降人才”有时候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思想理念、见识才具、工作阅历、方式方法、资源禀赋的不同,外来的和尚有时就是比本土的会念经。

外来人才能激活一池春水往往是与现有人才互动形成合力的结果。我们在用好外来人才时,还要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引导和激励他们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唐太宗李世民是培养使用人才的高手。唐太宗即位之初,就要求担任宰相的封德彝去考察和举荐人才,但许久都没有推荐一人。唐太宗诘问何故,封德彝回答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但贞观时期涌现出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一大批至今熠熠生辉的名臣名将名相。可见,人才工作容易“灯下黑”。要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说到底,就是为了事业的发展“择英才而用之”。

择英才而用之,就要让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同场竞技,用实绩来评价人才、激励人才,避免重外来轻本土或重本土轻外来现象的发生。在人才工作中,有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认识,对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视而不见或求全责备,不惜物力、才力到外地引进人才。其实各地各单位都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人才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首要的还是用好身边的现有人才。这种舍近求远的“灯下黑”,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压抑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出现了“人心思走”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有讲“山头”、划“圈子”的情况,不讲“五湖四海”,没有把促进地方和单位的事业发展作为工作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的目标,认为人才还是本土的、自己培养的好,用惯了顺手合意,有感情接“地气”,有什么问题还可以说在当面;外来的人才再怎么高大上,工作劲头足、想法多,但人刚来,理想主义的东西太多,与单位和个人没有感情基础,沟通起来也很困难,有问题有意见话还不好明说,用起来有风险,非我“圈”类,还是少用为妙。这种人才“排外”心理,也影响了人才引进工作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最终也不会留住人才,形成“逆淘汰”,与人无益与地方和单位无宜。

择英才而用之,就要不拘一格,用其所长,避免重学历轻能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地方和单位需要高学历的“白领”人才;有的需要技术熟练的“蓝领”人才;有的需要会投资东金融的“金领”人才,有的需要会“互联网+”的“粉领”人才;有的则需要会农业技术的“土”人才、会精雕细琢的“匠”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各类人才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使用人才,要树立人人都可成为人才的观念,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在充分尊重人才个性的基础上,用其所长。人才都是有个性的,有的可能是“呆鸟”、“刺头”。 而个性较强的人才,因为大多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己处理事情的独到见解,往往不易合群,经常不听使唤,容易被定位为“不听话”、“不会讨好”、“不太懂事”,某种程度上甚至挑战着领导的权威。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和特殊对待,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普通尺子衡量。如果那样,奴隶出身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就不会入秦拜相,初中毕业、左腿残疾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就不会任教清华,大学肄业、代课教师出身、提出“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发展权”的著名学者何新就不会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

择英才而用之,就要为人才的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重培养轻使用。“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无论多么优秀,还是要有懂得“千里马”的“伯乐”,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任用人才的领导者,激励人才贡献才智的体制机制。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运用人才、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很多地方和单位对人才的培养舍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引进的人才和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一引了之”、培而不用、束之高阁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实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使之发挥作用。我们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培养人才的智慧,更要有善待人才的胸襟,大胆使用人才的气魄,努力为人才搭建发挥更大作用的舞台。多出台有吸引力的突破性政策,引进标志性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强化产权保护,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出资入股等政策措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建功立业。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来源:孝感网   作者:刘  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