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百姓“菜篮子”变迁记

07-30 16:18  

“菜篮子”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从马路菜场到菜市场的标准化改造,从凭票限量供应到品种丰富齐全,百姓菜篮子的变迁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

上午九点,在孝感城区园林路农贸市场农残检测室,工作人员正用专业仪器设备,对市场的部分蔬菜进行抽检。这种食品安全快检技术,能快速得到检测食品的相关数据。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是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晴雨表,而农贸市场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也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变迁。何先生今年74岁了,一早便来到农贸市场买菜,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吃肉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放开后,买肉不再限量,但那时买菜的环境较差,菜品种类也不多,为了能让三餐下肚,很多人家里会备着一些咸菜、腌菜等腌制品,没菜买的时候,就拿这些菜对付一下。

后来渐渐出现了菜市场,但那个时候的市场,每个摊位都是水泥板简单搭成,市场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卫生环境堪忧。

为改变城区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让市民的菜篮子拎得轻松,2017年12月开始,我市先后对城区的11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

后来紧接着对另外9家菜市场也进行了分批改造,所有规划内的菜市场于2018年6月全部投入使用。改造后的菜市场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变,摊位整齐、灯光明亮,付款方式也灵活多样,不管是市场内的商户还是来买菜的市民,都赞不绝口。

同时,对于城区存在安全隐患、没有改造价值的菜市场,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取缔,比如城区彭家湾菜市场。

硬环境提升了,软环境也不能落下,为了给市民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城区多家菜市场都增派了保洁人员,不定时清扫市场内的垃圾,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大伙的菜篮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