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时评】是抢夺人才资源,还是抢夺人口红利?

07-31 09:55  

从去年以来,全国大约有25个省市密集型出台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也包括一些发展较好的三四线城市。出台的政策中,除京沪外,大学生零门槛落户已经成为标配,深圳、武汉、成都、郑州、海南等地已将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或中专学历,在放宽落户学历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作了年龄40或45岁以前的规定,抢夺青年人。在这里禁不住要问一声,各地到底是抢夺人才资源,还是抢夺人口红利?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口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包括普通劳动力和人才。各地出台的引才政策,没有像北京、上海设置职称、纳税、就业、住所、守法等反映人才综合能力的指标,只是简单地以学历、年龄作为一个人是否能落户标准,学历甚至放宽到中专,不能反映出落户的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还是普通劳动者,年龄则限定40或45岁以内。可以说各地引才政策以年龄作为落户标准,以学历作为参考。

人口结构像金字塔,人才毕竟是金字塔顶的少数,占15%左右,余下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达不到人才的标准。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以来,人口学历逐步提升,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近4亿人,绝大部分45岁以内的青年人已取得中专以上学历,这部分人是各地引才的主要对象,实际是青壮年劳动者,没有达到人才标准。

16-59岁的劳动者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中国人口红利的创造者。各地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与其说抢夺人才资源,还不如说抢夺人口红利。45岁以内的人口,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维持城市活力最重要的元素。不说青年人口进行劳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仅仅从拉动消费讲:100万大学生落户,未来就是50万个家庭,就是50万套房子,50万辆车子,能带动城市消费,促进城市繁荣。而年纪稍大的人口则具有较高的储蓄,引进后,劳动力和资本回报率高。这就是城市要引进45岁以内,有一定学历青壮年人口的原因。

城市发展和繁荣需要更多的青壮年,这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城市广阔的就业空间、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生活条件也吸引了各类人才的加入。正常的人才流动是一种市场行为,以市场为导向,人才政策只能做适当的引导和调控。地方推出口号式和运动式抢人政策,违背了人才流动的自然规律,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城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配套政策是否与人才引进同步推进,短期内人才大量引进是否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短缺而引起社会矛盾。另外,人才户口空挂、抢人大战变成抢房大战、人才抢夺物质化和同质化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城市要发展,乡村和西北等落后地区也要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大量的人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青年人才投身于上述国家重大战略。然而,一些发达地区以招才引智为借口,不光挖走了欠发达省份高端人才,现在连青壮年劳动力都要一网打尽,造成乡村和不发达地区进一步“空心化”。以前说农村是“386199部队”,现在农村逐渐向“99部队”迈进,妇女和儿童在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渐成了老年人的天地。抢夺劳动力不仅使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更导致区域发展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离不开青壮年劳动力的辛勤劳动,各地在抢夺青壮年时能否从国家利益出发,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讲大局,识大体,放弃地方利益的“小算盘”,真正靠优厚的经济待遇、优良的工作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而不是靠突击性出台政策,送钱送物送房,在国内“挖东墙补西墙”,搞同质化、物质化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城乡不平衡。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但这是一个自然渐进过程。城市不能陷入落户人数的政绩比拼之中,在引进人才,甚至是人口时,要精准引进,通过对本地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测算,把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结合起来,保证引进人才能留得住、用得好。城市引进青壮年劳动力时,首先应该引进已经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口,他们已经在城市证明了自身价值,是城市的润滑剂,是城市最需要留住的人才。

针对部分城市间无序“抢人大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对抢夺青壮年人口进行规范和引导,防止以政府行为代替市场行为,人才引进功利化、物质化、短期化,让人口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进行资源配置。乡村振兴、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和精准扶贫等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有志青年参与,国家制定人才政策时应该予以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国家重大战略中。(来源:孝感网  作者:夏秉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