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引用了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中一句,这句话一直广为传诵,原因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本集从三个层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第一部分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发“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基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知识书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方面,阐发“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讲起,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重点,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古往今来,中国的读书人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下乡做知青时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习总书记总能引经据典,充满自信,展现大国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更应该加强理论修养,饱读诗书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和道德修养。
青年人要将“腹有诗书”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对《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理论类著作读了不下百遍。他曾说过:“学习马列主义很重要,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后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了,理论就会使行动的指南。”在当前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催促下,我们很多人不愿静下心来研读理论著述,觉得枯燥乏味,找不到指导实践的方式方法。无数事实证明,学习前人总结的理论知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对该领域内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让我们在面对所处工作的时候,不再束手无策一团乱麻。通过理论知识的引导,能够快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准症结,作出决定。作为年轻一代,要不断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加强我们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使我们在思想上、组织上紧紧向党靠拢,立下“愚公志”,筑牢“中国梦”。
青年人要将“腹有诗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够勇涉险滩、遇河架桥,都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根据自己工作实际,将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实践。学再多不用就等于徒劳,学再好用错地方反而适得其反。学习知识就要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价值体现。我们在工作中,总是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青年一代,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娴熟的办公业务能力,但是在处理某些现实矛盾问题时,总感觉束手无策,甚至“肚中有货吐不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态度问题,是将所学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破解难题的智慧,更要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青年人要将“腹有诗书”与个人品行结合起来。“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一个富有才情的人跟平时汲取的文化涵养是分不开的,学习是个“苦差事”,能够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沉下心捧读经典、书写文艺、传承文明,做到“苦中思进,乐中思省”,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读书的最大用处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一个人拥有好的品行是立足社会、赢得别人尊重的最起码标准,品行端正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值得别人信赖。而作为年轻一代,在社会交往和工作范围内,面对各种社会群体,更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处世的方法,在学中思、学中悟,领悟个人品行的方方面面,达到“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效果,真正成为一位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新青年。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饱读诗书的人,拥有高深修养和浩然正气,拥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和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从“谈话”中我们找到了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紧握着丰富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在处理社会工作时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来源:孝感网 作者: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