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孝感高中学生黄植滇获总分710分,成为湖北省高考应届生第一名。黄植滇就是来自杜见胜老师今年所带物理课的班级。黄植滇思维活跃,与孝高教育他的老师分不开,与杜老师的创新教育分不开。杜老师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用巧妙的方法引导”
同学们视高中物理为一门较难的课程,杜老师的讲课却能将抽象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他深信,“深入研究自然规律,发现自然之美,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导”。
“假设一个人关在一间屋子里,没有任何信息,怎么判断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行呢?”面对杜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开始了热烈讨论:“如果让这个人完全和外界隔绝,外界就无法认识他,如果让他和别人交往,看他在交往过程中的言行,就可以知道他的性格、品行等。”
“同样道理,我们要研究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电荷,怎么办呢?周围空间有东西吗?”杜老师拿着一个绝缘带电小球放在讲台上,用手指着小球周围空间问道。有人说有,有人说不知道。杜老师又拿着一个绝缘细线吊着的另一个带电草球,放在小球周围绕了一圈,发现草球受到了力。
“怎么描述这个相互作用呢?用什么量来定量地描述呢?”面对杜老师抛出的问题,同学们炸开了锅。这个问题弄懂后还发现“扩而充之,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其他未知领域”。杜老师趁机进行知识引导:“物理规律无非有三种:相互作用规律、空间演化规律(运动与能量)、时间演化规律(运动与时间)。物理学所涉及到的力、声、电磁、光、原子物理等均如此。”
至此,同学们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并验证着。
“从质疑教科书开始”
“不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从质疑教科书上的知识开始。”杜老师常用这句话鼓励学生。
“牛顿用力来描述相互作用,那么力是真实存在的吗?是不是相互作用只能用力来描述?答案是否定的。”在讲重力势能的概念时,杜老师首先就将学生的惯性思维打破:“力其实只是牛顿假设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相互作用。但是,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假设,比如有的科学家就用场和能量的变化来描述,用能量变化来描述相互作用的效果也可以达到目的,甚至更简单。”经杜老师一讲,同学们终于明白,书本上的理论原来都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作的假设,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成立。既然是假设,就不一定任何时候都适用。“同学们从小学起就信奉教科书,而过于看重教科书就会变成教条主义,影响思维拓展和进步。”杜老师说。
引导学生质疑,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杜老师无暇参与打牌、下棋等活动,一坐下来就是半天,对一些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形成独到见解。由于思想深遂,课堂上他既能将枯燥无味的理论变成讲哲学、说故事,又能旁征博引,将各物理学家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明白对错原因,而不是要他们人云亦云地盲目崇拜。
“不能削足适履”
物理有理论和实验两大支柱。有学生认为理论上己计算得那么准确,无须做实验了。杜老师问大家:“假如你买了一双鞋子,穿起来不合脚,你是将脚削到适合鞋子,还是再换一双合脚的鞋子?”“同学们回答:”当然不能削足适履!”杜老师笑着总结道:“所以实验重要!”
教学中,杜老师常常让学生用实验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如学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他便举出了电磁感应应用的例子,包括一些科技前沿问题如潜艇的电磁驱动、电磁炮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请看杜老师课堂上的一则生动诱导:“我们都知道1加1等于2,但是,如果有两个均为1牛的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1牛加起来等于2牛吗?”学生当然知道不等于2牛,但说不出原因。杜老师趁机说:“你们从小学到初中,9年时间都在用标量的运算规则而不自知,对四则运算、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使用已经习惯了。现在遇到了矢量的运算,以前的运算规则中有的已经不适用了,就要重新找到运算规则,按新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怎么找?做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有人未意识到这个实验的重大意义,这个实验其实就是在找矢量的运算规则,实验结果是什么规律,就应该按这个规律来进行计算。”这样的思维诱导要花费大量心血,杜老师却说:“想做个好老师就要呕心沥血,学生学有所成,我就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