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通过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很多群众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自身努力摘下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但除开一些贫困户确因身体或年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外,还是有少数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他们“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把贫困户的身份当成一种荣耀,不想脱贫、不愿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针对这一类贫困群体,我们一方面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另一方面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转变思想上的“懒”,让贫困群众有志气。“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持久脱贫致富的动力。少数贫困户之所以不想脱贫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形成了严重的“依赖病”。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扶贫干部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亲近贫困群众,耐心细致为他们讲清扶贫的政策措施,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唤起他们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转变行动上的“懒”,让贫困群众使力气。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有些贫困户之所以越来越贫穷,很大原因出于自身“动不了手、迈不开腿”。他们习惯于伸手去要,不懂得动手去做,久而久之思想和行动更加懒散。基层干部在把党的好政策送到贫困户家中时,更要因人而异为其发展找出路,多用身边的脱贫典型去激励他们,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乐于做事、勤于做事,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
转变生活上的“懒”,让贫困群众强底气。扶“今天”更要扶“明天”,一些贫困户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正是我们要面对的棘手问题。扶贫干部要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台清障,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要做好“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工作,让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让贫困群众都看得起病、喝得上放心水、住得上安全舒适的新房等。同时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贫困群众传授“致富经”,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自身发展和产业需求,不断长见识、增本领,实现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扶贫不扶懒,治穷先治愚。”我们要用心用情找准症结所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扭转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力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来源:孝感网 作者:湖北应城 杨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