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州 走进东坡

09-12 10:56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诗词中,有众多伟大的诗人留下了千古佳作。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提起苏东坡,我们便会自然地联想到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点,而我与苏东坡的相识,也正是在这三个地点之一——黄州。

初识苏东坡的“黄州之行”,是从《文化苦旅》中开始的。余秋雨先生作为中国散文的集大成者,以优美的文笔将那场被称作“乌台诗案”的闹剧所带来的历史后果做出了文化角度的深刻解读,也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宋朝最伟大诗人之一的苏东坡,是如何在这场“奇耻大辱”中受尽委屈。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描述抓捕苏东坡的状况:“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我想,在当时没有什么传播媒介的时代,这大概与押解一个普通的罪犯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对于我们来讲,却真如书中写道“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但押解还不算完,到狱中之后,他又遭遇了轮番的扑打与最恶劣的侮辱。这到了什么程度呢?就连隔壁的官员都说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可见狱卒言辞之不堪,而可悲的是,遭受这样侮辱的人,竟然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苏东坡。

如果说,身体上的摧残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却让这位伟大诗人苦不堪言。在被贬黄州之后,苏东坡独自忍受着被贬之地的荒凉与寂寞。这位平时有众多朋友的大诗人,在被贬之后不仅没有收到朋友的关心与慰问,甚至连向朋友写信,都没有了回音。他曾这样描述“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可见其处境之凄凉。

但若是苏东坡就此消沉下去,我们今天便再难看到如此璀璨的诗词佳作。苏东坡便成熟于这样一场灾难,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中,我清楚地看到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农夫生活”。黄州,这个长江边上的穷苦、偏僻、狭隘的小镇,不仅没有让他一蹶不振、颓废潦倒,而且让他剥除了世俗的虚伪掩饰,转而回归了一种“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的自由状态,找到了内心真正的祥和与安宁。他夜晚泛舟江中,唱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与乡人在雾中飘流,和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在月下漫步,便写出《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空灵之作。

走进黄州,走进东坡,让我更加有所得,更有所思。在阅读当中,我对这位宋朝的伟大诗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不止是敬佩他的才情,更惊叹于他的豁达。人生路漫漫,我们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与磨难,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坎坷中找寻进步的阶梯,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它应当的必然,而我们,更应保持足够的理智与淡然。(黄东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