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时评:无“微”不“巨”

09-20 11:08  

古人云:“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事物的演变有一个由小到大、从轻到重,起于“微”而至于“巨”的客观变化过程。 纵观走上腐败道路的官员,无一不是从亲人、从朋友开始,从一瓶酒、一条烟、一件小礼物开始,进而胃口越来越大,踏上了不归路。从微腐败到巨腐败,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在我看来,并没有“微腐败”一说。从本质上说,“微腐败”与“巨腐败”是一样的,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从危害上讲,“微腐败”也不比“巨腐败”小,都是对党和政府公权的践踏,都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破坏。

苏轼《前赤壁赋》曾云:“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万物本各有所属,不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索取。

明朝官员海瑞,为官清正廉洁,从不接受下属的任何贿赂。他在任御史和应天巡抚时,为拒绝别人送礼发出了《禁馈送告示》,给自己规定一条,如果他自己不为公为民而滥支乱用府库钱粮,各州县可“鸣鼓攻之,绝不自赦”。很多亲朋好友认为他为官太过清廉,曾劝他说:“诸送馈,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海瑞对他人的馈赠一概拒绝,恐怕于事无益,像马鞭、鞋靴之类的小物件,即使收下也无伤大雅。贵为当朝宰相,海瑞经历过高官厚禄,收受鞭靴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他却认为,小礼不禁,大礼必到,收受“鞭靴”如果不加以制止,接踵而来的势必就是收受“金璧”,从而使自己陷入罪恶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最终留下无尽的悔恨。

有常度万物仰,有常德万民望。在步入仕途之前,海瑞就在《严师教诫》中告诫自己,“夫人非贿之患,而无令德之难,于此有一焉,下亏尔形,上辱尔先矣”!他不担心自己是否富足,而是怕自己沾上坏的行为。一方面,他觉得为官应该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这样的高度自觉,在那个孤贞无援、贪墨匪耻的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他洞烛人性的见识,更是直抵人性的幽暗之处,认为人的欲壑总是难填。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实验员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实验员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演变成“由‘微’至‘巨’”的恶果。

因此,对于违规违纪的贪腐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避免养痈遗患,遏制腐败等不良行为蔓延。海瑞立身做人的道理,今天看来仍然颇具警示意义。一个人不可能转眼间就变为腐败分子,之所以走向腐化堕落,多是从细微之处源起,从不拘“小节”开始。

古往今来无数贪腐案例也充分证明,小节不检点,小毛病不克服就会演变成大问题,从量变发展为质变,最终发生蜕变。“不虑于微,始于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微”上多下功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牢固树立“利于小者,必害于大”的清廉意识,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政之德,从小处着手、从微出发力,防微杜渐,做到慎权、慎利、慎欲。

当前党中央始终保持反腐态势高压态势,八项规定精神高压带电、三令五申,“打虎”“猎虎”“拍蝇”行动持续震慑,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显示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中国的反腐力度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都需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色之惑”,无“微”而不“巨”,传承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一定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来源:孝感网   作者: 夏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