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撰文的墓碑现身汉川乡村

09-25 10:14  

熊廷弼曾在本村生活过?较真村民查县志、翻宗谱、找物证,将传说变成现实

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撰文的墓碑现身汉川乡村

记者 贾国红

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湖北江夏人)撰文的一块墓碑,近日在汉川马口镇八大村出土。9月17日,熊廷弼研究会副会长陈立忠介绍,墓碑的出土印证了熊廷弼在汉川马口有位义父的记载。

发现这一墓碑的是汉川市马口镇八大村农民王启飞,他是熊廷弼义父双溪公的第十五世孙。

作为双溪公的第十五世孙,自去年起,39岁的王启飞一直苦苦探寻熊延弼在八大村的生活印迹。翻族谱、查县志、寻实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将传说变成现实。9月16日,王启飞将寻访结果写成近万字的考证报告《汉川契子熊廷弼》,希望相关部门从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两方面对其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熊廷弼撰写碑文的墓碑。



王启飞潜心研究熊廷弼资料。

熊延弼故事在小村代代相传

八大村位于马口镇,汉川高铁站所在地,绝大部分村民姓王,该村王姓始祖名为双溪公,王启飞是其第十五世孙。

小时候,王启飞经常听到村民聊天时说,几百年前的明朝大将熊延弼逃荒到该村,一边读书,一边教书,因饭量极大,经常吃不饱,时常得到双溪公的接济,后来,熊延弼拜双溪公为义父。年幼的王启飞当时想,一个普通的小乡村怎么可能与这么个大名人扯上关系?只当是闲暇之余人们聊聊家常罢了。

去年夏天,王启飞和村中老人王庆龙闲聊,老人说他多年前参加《孛虎山王氏宗谱》续谱工作在江夏纸坊寻访族人时,发现一条街叫熊廷弼街,好奇之下,就与当地人聊起熊延弼。当对方得知王庆龙来自汉川时,对他说熊廷弼不但在汉川住过,而且在汉川还有一位义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启飞向王庆龙追问熊廷弼在八大村的有关信息时,老人提供了一条尘封已久的线索: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所在的生产小队缺少运输工具,于是他来到村里一座老楼里找到一块黑底金字的大牌匾,拆开后做了几辆板车的铺板。牌匾上面写有“三楚达臻”四个字,落款人为熊延弼。听到这里,王启飞悲喜交加,悲的是这么一块重要的文物竟然被毁了,喜的是让他更加确信了熊廷弼的确与本村有渊缘,这些线索促使他开始着手调查熊延弼在八大村生活的历史。

王启飞找到《孛虎山王氏宗谱》、《汉川县志》,发现其中多处有熊廷弼曾在八大村居住的记载。这些记载显示:熊廷弼曾寓居汉川,在九莲寺读书并教授学生。汉川的双溪公是位乡贤,慧眼识珠,认熊廷弼为义子,并邀他住在家中。熊廷弼因饭量大吃不饱,曾得双溪公资助。

较真村民找到实物印证

上述文字记载了熊廷弼曾在八大村生活过,但王启飞认为文字资料只是间接证明材料,如果能找到熊廷弼的实物那就铁证如山了。这时他记起十年前的一桩往事。

2009年为给汉宜高铁让路,王姓祖坟进行了迁移。参与迁墓的王新才告诉王启飞,这其中包括双溪公及其夫人的墓,还有几块墓碑,当时只是忙着搬迁去了,谁都没有抄录或拍照保存,所以不清楚碑文中的具体内容。

王启飞认为,既然族谱中记载了熊廷弼是双溪公的义子,那么其墓碑上或许有熊延弼的名字。今年4月,他找到这几块墓碑,其中一块碑上刻有“王公双溪之墓”6个大楷字和近500字的小楷字,碑文雕刻时间为顺治五年岁次戌子年十月,落款人为四川按察使司萧鸣甲(后查证其系熊延弼部下,双溪公去世之前,熊延弼已经遇害。分析认为此碑文系熊延弼生前委托萧鸣甲代其为其义父撰写)。经过仔细辩认,双溪公的碑文中没有提到熊廷弼,王启飞有些失落。王启飞在查看最后一块墓碑时,看到第二排赫然刻有“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直隶保定府推官熊廷弼撰”字样,此碑高约55公分,宽约50公分,碑文600多字。碑文右上角为“文学生王公太淳(《王氏族谱》记载其系双溪公次子)墓志铭,第三排为“赐同进士出身都察院观政董暹书(董暹与熊廷弼同为江夏七贤)”,碑文落款时间为万历岁次甲辰年冬月(后查证双溪公次子英年早逝)。王启飞大喜过望,他请人拓印了上述两套碑文。

随后,王启飞电话联系上《熊廷弼传》的作者朱耀荣,告诉他在汉川发现熊廷弼撰文的墓碑。朱老听到此消息后十分高兴,但自叹年事已高、身体不适而不能参与后续的研究工作,不过他说武汉市成立了一个熊廷弼研究会,可以帮忙联系到他们。不久,广东韶关学院历史学教授熊亦非与熊廷弼研究会副会长陈立忠通过微信联系上了王启飞。为了方便讨论,王启飞建立了“熊廷弼在汉川”的微信探讨群,经常与微友们讨论到深夜。

武汉江夏拟复制墓碑放于熊廷弼公园

7月12日,由武汉市江夏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徐光水、熊廷弼研究会副会长陈立忠等8人组成的考察组来到八大村,考察了九莲寺旧址。当天,天空下着细雨,走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田间小道上,考察组成员和村民饶有兴趣的边走边聊,边记录边拍照。随后,大家与双溪公后裔齐聚八大村会议室,王启飞就族谱与《汉川县志》中的相关记载,发现熊延弼撰墓志铭经过向考察组作了介绍。



武汉江夏考察组到八大村寻访熊廷弼旧迹。

熊廷弼为何寓居汉川?对大家提出的这个问题,陈立忠解释,这与江夏曾遭受大灾有关。1588年至1589年,江夏先后遇大旱、大水,连续三年闹饥荒。熊廷弼因此流浪汉川。结合谱牒和地方志记载,熊廷弼在九莲寺教书的时间约为1589年至1598年之间。考察组表示,有意将墓碑复制,引入江夏区的熊廷弼公园展出。

作为双溪公后裔,王启飞说,此次出土的两块墓碑,其历史研究价值不可估量,希望汉川市、马口镇两级政府保护好文物,借助打造特色文化城市和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议题发展特色旅游,比如修建熊延弼汉川生活纪念馆,复建九莲寺等。

链接: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

据《明史》载,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后,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第二次升任辽东经略。后因兵败溃退等原因,沦为囚犯,又不幸陷入党争,为阉党所害,天启五年(1625年)被杀,并传首九边。

崇祯二年,熊廷弼得以归葬故里。清乾隆帝在《论熊廷弼》文中评价:明之晓谕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

编辑:唐娇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来源:孝感新闻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