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同疾病较量,
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湖北是科教大省,
武汉是大学之城,
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们,
也一直冲在抗疫前线。
病毒溯源、传播机理、
检测技术、患者救治……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
28个科研团队同步攻关
经费投入“上不封顶”
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工科、医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目前,学校已组织3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应急项目。该校表示,科研经费投入上不封顶。
目前该校科研投入28个科研单位(科研院所和医院),重点团队有24个,包括研究医疗诊断和人工智能的有6个,公共卫生和治理3个,药物研发11个、疫苗研发2个、法律法规2个。
后续,该校将在建设国际医学中心基础上、拟建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平台服务科研和人才,从根本上预防和诊断这类疾病。此外,该校也正在加快相关中药研制,发挥中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
“同济咖啡”“协和红茶”
中西结合抗疫效果显著
“同济咖啡”“协和红茶”可不是饮品,而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协和医院分别推出的,新冠肺炎的预防和轻症的有效中药。
“同济咖啡”是金叶败毒颗粒,2003年“非典”期间用于SARS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被国外友人誉为“同济咖啡”。此次抗击新冠肺炎它再次发挥了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团队正在做进一步的开发。
图:“同济咖啡”金叶败毒颗粒
“协和红茶”是协和1号和协和2号中药复方,1号方用于预防,2号方用于早期治疗。该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缩短平均住院日,改善食欲,同时避免了新冠肺炎病人转重症,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前已面向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发放3万余袋,在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方面疗效显著。
图为:“协和红茶”协和1号和协和2号中药复方
西药研发方面,学校也在不断推进。目前科研人员将传统的治疗疟疾中常用的氯喹制作成了喷雾剂,已经获得临床试验研究伦理批件。
康复病人血浆治疗的方法在协和医院也正在开展中,目前已完成采浆40例,回输21例,特别在重症患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协和医院团队联合其他团队研制了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用于核酸检测呈现假阴性的情况,以手指血做为标本,只需15分钟就可以出结果。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李华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点。基础医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筛选出五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新型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
0.3秒完成车内人员测温
昨日,记者一行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时,校门口设置的人体测温红外设备正在运转,不到1秒时间,几米外的屏幕上就显示了车上人员体温。
图:人体测温红外设备正在运转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教授介绍,这台最新的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测温速度快,只需0.3秒完成测温;测温精度优于±0.3℃;测温距离达6—8米,在机场、高铁、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应用场景中,对人流速度没有影响,且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
该设备利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被测目标,大大降低了误报率。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报警,建立了体温监控大数据中心。
疫情爆发以来,华中数控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到目前为止,已累计生产了一千多台设备,在武汉、广东、重庆、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
武汉大学
研发撒网式检测病毒方式
阳性检出率提升四成多
针对新冠病毒传统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低的问题,武汉大学联合团队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Nanopore Targeted Sequencing,NTS),能大幅提升阳性检出率,并能实现当天同时检测新冠和其他1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并监测病毒突变。
图:研究团队在点医院利用NTS进行检测
联合团队成员包括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余锂镭教授,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总负责人付爱思博士等。
团队研发的NTS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将检测范围扩大到9个基因、12个位点,全面覆盖病毒基因组上主要基因区域,100%覆盖病毒基因组上毒力相关的重要基因,检测病毒基因组范围提升100倍,从而显著提高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
刘天罡介绍,qPCR方法好比是用一把狙击枪去击打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有一定概率击不中,而NTS技术则是撒网,同时撒十几张网,这样能捕获病毒核酸的概率大大增加,还能在捕获的同时读出序列。
这样,一次检测不仅可以确诊是否新冠,而且其他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能为医生分诊提供确切依据。
团队通过平行测试发现,NTS比qPCR的阳性检出率提升43.8%。此外,对于高浓度病毒样本,NTS仅需测序10分钟即可检测阳性,即使极低浓度病毒样本,也仅需测序4小时完成检测。
医疗机器人服务雷神山
AI不到两秒识别CT影像
武汉大学还在学科交叉助力抗疫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在雷神山医院,机器人“小珈”已经忙碌了几天。它主要用于医院物资的智能配送,承担递送化验单、送药、送餐进隔离区以及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
这台医疗服务机器人由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
项目技术总工张良培教授介绍,它能自主规划最优路径、自动绕开障碍物、自主充电,可以24小时工作,极大减少了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的频次,降低了前线工作人员的风险和负担。
张良培教授团队还与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杜博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查云飞主任的团队通力协作,开发出一套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处理系统。
这套系统新冠肺炎检出的敏感性达到97.6%,初筛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准确率达到91.5%,检出新冠肺炎CT影像病变平均只需耗费1.33秒。
这套系统目前已在人民医院放射科应用,大大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城双星”表现亮眼,
其他在汉高校在抗疫科研
公关方面也一刻没有停歇,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团队发现阿兹海默病手性纳米药物(SA药物)可能有很好的抗新冠病毒作用,预测该药物可抑制冠状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过激对肺组织的攻击。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宋英华教授受聘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综合专家组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运行组专家,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就复工复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等方面提供专家咨询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
近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正式开通,汇聚了200多所高校和其它机构的专业志愿人员,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支持服务,最大可满足1000人同时求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发挥学校学科专长、专业优势,针对疫情期间的应急管理、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社会治理、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已有二十余项建议被党中央和湖北省、武汉市等有关部门采纳或领导同志批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设计开发出武汉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态势分析系统,利用互联网收集疫情、医疗资源等相关大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分析模型、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初步实现了疫情动态可视分析。可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疫情传播分析。
湖北大学
研究建立了基于PfAgo的分子诊断方法,该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可提高检测灵敏度,显著改善现有试剂盒假阴性过高的问题。
湖北中医药大学
各附属医院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进行处方研发,形成了肺炎1号和肺炎2号药方、湖北中医大学药方。“肺炎1号”已应用于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治疗中。
据记者了解,湖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积极组织高校开展疫情防控相关科技攻关。
省教育厅将对高校科研成果突出,在疫情防治中作出较大贡献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并对在疫病防治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汤静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