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月初五至今,每天上午入户排查、测量体温,下午到(村)社区防控的蹲守卡口,无论是在寒风中、在雨雪里、在阳光下,都可以看到她们一家三口坚守一线忙碌的身影。”3月6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大新镇女教师刘君一家三口坚守抗疫一线的事情在大新镇的志愿服务微信群悄悄传开了,一家三口的默默付出,获得了众多肯定与点赞。
疫情来了,人人都是战士。新年伊始,面对突发疫情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青年教师,刘君第一时间向党组织申请,要求加入到大新硚口社区的疫情防控中。丈夫杜爱明是悟峰山度假区五峰村村民小组长,从正月初一就投入到了抗疫一线。父母都站在了一线。儿子杜源杰也要求加入老家五峰村志愿服务队。他说:“尽管我现在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不能像温室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不能像父辈们一样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可我可以尽我所能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可真正深入到一线,和群众打交道并没有那么容易。刘君所值守的片区多为农村进城购房人员,人员结构复杂,彼此之间熟悉的人不多,把值守工作做深、做细显得尤为重要。
半个月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没有佩戴口罩,大步流星地走来。老人想通过卡口,执勤人员反复劝说让其回家,都无动于衷,在反复的询问下才知道,老人有耳疾,听力受阻,孩子过年都阻隔在外地,家里就他们两老,年前储备的食物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想出去买面条做早饭,恰逢巡逻队经过,经过多方的语言配动作的比划沟通,老人终于停下了前进的步伐。
“我要买面条,我没吃早饭,我要买面条”“老人家您别急,我们帮您想办法”看到眼前的情况,刘君主动提出,让一起值守的同事看护好老人,她一路小跑,迅速跑回家拎来一包面条和几个口罩,送给老人,这才让老人家安心回家了。
丈夫杜爱明也是一名党员。在县指挥部发出封城封路的第一天,便到村党支部报到,请求加入村“突击队”的行列。指挥部结合他的开车驾驶技能,安排他担任了五峰村最偏远的自然湾——瓦屋湾的入户排查和物资采买配送。
瓦屋湾地处深山老林,交通极度不便,往返一次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驾车行驶三个多小时,再步行几十分钟到农户家。特别是配送物资的时候,米、面、油、菜,全靠人背肩扛……每次入户下来,给本身就患有腰间盘突出的他,带来腰部阵阵刺痛,可杜爱明依然坚守、坚持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个突击手,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哪里有需要,我就出现在哪。在疫情期间,不下火线!”面对困难,丈夫杜爱明从来没有怨言,经常闲暇时间,还主动到陆家河卡口执勤。
陆家河交通卡口是通往五峰村的必经之路,监测点监测任务繁重,山区又比较寒冷。他却主动提出与驻村干部、村委一起值守值班。40多天来,杜爱明和其他队员们按照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不漏一车、不漏一人”的要求,对所有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测温检查、登记核实、阻挡劝返,为五峰村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拉起了一道严密的健康“防线”。
20后的儿子杜源杰也毅然与父亲一起投身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队伍后,成为五峰村疫情防控志愿者,因为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主要协助村干部信息录入和相关工作,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五峰村371户1291人,地处偏远,人员分散,在本村居住地只有400多人,大部分居住在大新镇和城关镇,有的还不清楚到底居住在哪,摸排工作量大。为尽快掌握本村的实际情况,白天他和村干部一起入户调查登记测量体温,有时入户调查测量体温时村民不理解,遭白眼、还有不开门、不配合的,但他毫不气馁,耐心给他们做思想宣传工作。晚上就加班加点录入信息,建立工作台账,有时为弄清楚家庭成员的流动信息,特别是武汉返乡人员的信息,一天下来要不厌其烦要打200多个电话。通过努力,建立的武汉返乡人员台账、在外居住人员台账、在村居住台账、发热病人台账、外来人员来村居住等台账信息零失误。
目前,杜源杰他又多了一份工作。那就是村级物资代购的台账和清单,每天下午5点钟以前做好村民物资代购清单,然后由物资代购员按照清单购买物资,最大限度的满足村民的需求需要,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疫情爆发至今,五峰村目前没有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对他的表现都说:“有小杜的参与,我们的工作效率高多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正是越来越多刘君这样的普通家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我们才有信心全面战胜疫情。”悟峰山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克龙说,只要大家都一起行动起来,共铸防“疫”之盾,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疫阻击战。(孝感日报 特约记者 龚红焰 通讯员 王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