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义务资助贫困学生的“云梦好男儿”
刘洋,男,1980年11月出生,1999年10月入党,现任国网云梦县供电公司检修建设工区党支部书记。他从2008年开始自愿献血,累计献血6000CC,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名单。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为了曾经暗下的决心,从2011年11月起,他坚持每月汇款500元义务资助阳新县排市镇一个素不相识的贫困孩子上学。
发现“孝感刘好人”
“我已经打电话到信用社咨询了,开户行是阳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账号就是上次传来的女孩的账号……”这是阳新县妇联副主席石子倩传给记者的一段短信截图,她注明的联系人是“孝感刘好人”。
如果不是单位开展“善孝”活动,也许永远没有人知道,“孝感刘好人”曾经默默资助阳新贫困生3载。
今年,国网孝感供电公司在系统内开展“善孝”道德实践活动,以“小善微孝”为主题,引导员工“行小善,尽微孝”。一次,公司党委书记孙育明去刘洋所在的检修建设工区调研,座谈中无意了解到刘洋长期资助阳新贫困生的事,这不就是“善孝”的典型吗?
刘洋1980年出生在云梦县下辛店镇川南村,父亲在供电所工作,母亲是农民。
1997年,刘洋参军到湖南省怀化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刘洋所在部队到湖南省安乡县参加抗洪抢险,山里那些可伶的孤儿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当时就暗下决心,等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多多帮助这些贫困孩子。
2011年,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阳新县妇联在《幸福》杂志“幸福计划”专栏中长期刊登贫困学生信息,并附有孩子的相片。
一天,远在云梦县下辛店镇供电所工作的刘洋无意中看见这个信息。其中,一个从小失去父亲和爷爷,母亲改嫁,跟年迈的奶奶一起相依为命的贫困生小钟(化名)引起刘洋的注意。他当即跟阳新妇联取得联系,决定资助这个孩子。
之后,刘洋就按阳新妇联提供的小钟个人账户,每个月月底按时汇款500元给她。
一年后,刘洋利用出差的机会,由阳新县妇联副主席石子倩陪同去了小钟所在的排市镇排市村。刘洋只是远远地在车里看见小钟本人与照片一致,家里很破烂,没跟小钟见面,发现情况属实。
只是为了给孩子树榜样
刘洋说,小钟至今不知他是男是女,不知他姓甚名谁,在哪里工作,他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这样做,只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也是为了自己曾经暗下的决心。
刘洋的爱人也是一个工薪阶层,她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告诉记者:“我婆婆两岁就没有母亲,婆婆的父亲是个瞎子。刘洋总是告诉我,自己也受过苦,能帮别人就帮别人吧。”
2012年,刘洋右腿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半月板破裂,动了手术。当时家里很困难,爱人也劝他干脆不要再资助那个孩子了。但是,一想到别人那样困难,还是坚持下来了。
平时,刘洋每个月都是月底准时汇款给小钟的,那个月迟了一天,结果下月1号才汇过去。小钟不知出了什么事,就找阳新妇联询问。当阳新妇联打来电话时,才知刘洋病了,而且病得不轻。阳新那边就用QQ转交了小钟写的一封感谢信:“陌生的好心人,感恩您在我这么贫苦的时候给予我莫大的帮助,更给了我对生活的希望,对学业的奋斗……”这也是刘洋收到的小钟唯一的一封信。
就这样,刘洋一坚持就是3年。直到阳新妇联告知,小钟度过困难期,刘洋才停止资助。
目前,得知,刘洋从2015年6月19日开始资助曾店镇双徐小学一名贫困生。
前不久,记者辗转联系上小钟。小钟说,她还没满月父亲就去世了,妈妈在她3岁多的时候改嫁他乡,很少回来看她,有时几年也没有消息。多亏了孝感“刘好人”帮助,她才有读书的机会。等将来,她有能力了,她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马兵】
孝敬父母就是最大的幸福
马兵,男,1967年4月出生,孝感市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工作人员。
孝敬是一种责任
马兵的父亲今年87岁、母亲已于4年前逝世。
两位老人都是离退休干部,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有人照顾,特别是母亲,去世前就已瘫痪在床。
他体谅兄弟姐妹都要照顾家里孩子的难处,独自一人担负了照顾和护理父母的大部分责任。母亲瘫痪在床的时候,他帮助母亲寻医问药,千方百计请求医院的专家会诊,确定最好的治疗方案。经常安慰母亲一定会好起来,鼓励她相信科学,相信现代医学技术。
为了避免长期卧病在床滋生褥疮,他倾心向医生、护士讨教,学习护理技巧,坚持每天为母亲更换床单、翻身擦洗、热水泡脚,他还专门买来气垫床,每天为母亲做按摩推拿。喂水喂饭、端水送药、清理大小便,他从来都是亲自动手,一个人就熟练处理好了所有护理问题。为了让母亲多呼吸新鲜空气,他买来轮椅,一有时间便推着母亲外出晒太阳,每次都是背着母亲上下4层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每天都重复着照顾父母的工作,从不间断,没有一句怨言。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母亲活着,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他也心甘情愿!但天不遂人愿,母亲最终还是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在悲恸之余,他尽心尽力为母亲料理后事,四年时间过去了,他仍对老母亲感念于心,不时感叹缅怀。
孝敬是一种感恩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实际行动去报恩。
马兵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着父母,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护理父母日常起居、调养父母身体,针对父母的身体状态、他专门到医院咨询医生,了解老年人在饮食、用药、护理及康复等方面应注意的事情。
每天早上,他都会6点起床,先去菜市场买回老人喜欢吃的菜。由于工作繁忙,他经常需要出差下工地,一旦遇上不能回家吃饭的时候,他都会提前想办法安排好老人的饮食,平日里,他总是想方设法变换饭菜的口味,以增加老人的食欲,尽可能让老人多吃一点。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帮助父母整理、打扫房间,为父母洗脚、捶背、洗衣、剪指甲、梳头、理发,对父母关怀备至。
有同事问他:“你每天重复做这些事难道不觉得烦吗?”他诧异的回答到:怎么会烦呢?是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教会我们面对人生。现在他们老了,正是我们感恩回报的时候。
孝敬是一种幸福
有一天,马兵同志愁眉不展地来到单位,询问过后才知道,原来他高龄的父亲颈椎病犯了,需要每天到医院做牵引治疗,医院离家远,病人多,排队时间长,老人身体受不了。马兵考虑到这些,便利用休息时间上网研究治疗方案,最后买来牵引器,自己在家里钻研、安装,并向朋友和医生请教使用方法,他坚持每天帮父亲在家治疗,这样既达到了治疗的效果,又让老人免去了奔波的辛苦。当父亲病情好转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照顾父母,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总是时刻关察父母身体变化,时时关注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时总不忘提醒父母及时添加衣服,避免因高低温诱发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雨雪天提醒父母减少外出频率,避免路面湿滑跌倒而伤筋动骨。
他还注意给父母精神上慰藉,长期的病痛折磨使父母情绪低落,业余时间我就和父母多做思想上地交流,尊重父母的意见、遵从父母地教导,让父母保持良好心情。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向父母打招呼、到家向父母问候。即使出差在外,也不忘一天打几次电话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向父母报平安,以免父母牵挂和担忧。
在他看来,只要老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鲁春清】
乐当群众贴心人
——记孝南区广场街一宫社区党委书记鲁春清
从21岁在村里任职以来,一干就是29年。无论社区职能如何变,鲁春清一心为民的心不变,把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初见鲁春清的时候,她正在给两位老人解释办理居民医疗保险的手续。“我的电话号码给你写下来,有什么不清楚的你先打电话,省得来回跑。”别人都怕电话不断,鲁春清倒是不嫌麻烦。被各种各样的“琐事”缠身,在她这里是家常便饭。
正在读研的熊磊年幼时家庭遭遇变故,父亲在建筑工地施工不幸坠亡,母亲改嫁他乡,年仅5岁的他跟着年迈的婆婆过日子。鲁春清心疼这孩子小小年纪便遭遇不幸,不仅帮着他家申请了低保,还资助他读书,从小学直到大学毕业。逢年过节,鲁春清常常给他添置衣物。去年暑假回家,熊磊主动到社区担任志愿者,义务为学 生做辅导。这个昔日得到过爱心帮扶的小伙子决定把爱传递下去,他向鲁春清说出他的心愿:“您放心,我毕业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宝华本是毛陈镇人,丈夫早年在一起连环车祸中死亡,责任事故一直未能妥善解决,一家人生活困难。后来市里为她解决了住房问题,搬进了红光的廉租房,为她 女儿上学安置了户口,落户在三里棚,空挂在一宫社区。去年,书宝华为女儿上大学向妇联申请残疾人救助,经由妇联反馈,鲁春清才得知书宝华的事。鲁春清没有 因为她是空挂户口而推脱。一年多来,鲁春清尽心尽力帮书宝华解决合理的诉求和困难,通过市政协帮她女儿解决部分上学的费用,找到市房产局替她协调改善住房 环境。书宝华也愿意到她这里唠唠家常,听她耐心开导。
怎样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坦?鲁春清在任二十多年来不曾停止探索。一宫村是个城中村,人多地少。鲁春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全村仅200亩地,一栋综合楼,一个村办铸造厂和几个门面,村集体收入不到15万元。鲁春清和村“两委”一班人反复谋划,走出了强村富民“三步棋”:向外拓展建园区强村,盘活闲置资 产促集体增收,开发沿街商业门店富民。
2008年,一宫社区作为全省城中村产权制度改革30个试点之一,组建孝感城区首家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区居民成了股东。2012年,社区集体资产达到 3200万元,年纯收入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社区建设也越来越有力度。一宫的网格化管理成为全市首个试点单位,居家养老工作是全市8个试点 单位之一,残疾人低保工作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充分就业社区。
在摄影界,美是一刹那的感动。在鲁春清身上,美是一以贯之的贴心,是内化为习惯和人格的魅力。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想做好,并不容易。要成为群众信服的社区干部,就得有融入群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长期的群众工作。
城市在发展,居民的愿望也在不断变化。推动老片区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出行环境,是鲁春清当前最想办成的事。她还想拓展村集体经济来源进一步增收,还想提高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补贴到市低保水平。鲁春清列出计划表,自我加压,让幸福、和谐在社区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