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日报 记者赵彩云 通讯员陈诚
还处在术后恢复期的丁玮,代购应急药品、入户测量体温、搬运分发物资,冲在前头从不喊累;陈露和爱人各自在防疫岗位上坚守,凭借视频电话“见面”互相加油;汪先坤到集中隔离点执勤,参与疫情防控从不懈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孝感法院“90后”。
丁玮——有一种勇敢,叫做“我可以”
“我的城市生病了,我想守护它。”
年前刚做完手术,身体还处在恢复期的丁玮,和大多数法院干警一样,选择下沉社区,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
工作多,任务重,她不吭一声只管做,不管是代购应急药品、生活物资,还是帮忙充值天然气、入户测量体温、搬运分发物资,她总是冲在前头,任劳任怨。
由于身体还处在恢复期比较虚弱,有时做得急了,闷出了一身汗,脸色不大好看,一起工作的同志担心她,劝她回去休息两天,她却微笑道:“我刚进党员队伍,正是冲锋陷阵的时候,可不能打退堂鼓!您放心,我可以的!”就地休息片刻,她像重新充满了电一样,投入到工作中。
黄康—— “我是预备党员,力所能及,绝不推辞!”
3月8日,市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黄康手拿小喇叭,在小区里来回转悠,一遍又一遍宣传倡议书,提醒居民“抗疫胜利在望,但是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参加抗疫以来,黄康每天都把星海嘉园、丽景嘉园两个小区挂在嘴边。起初,黄康在这两个小区主要负责防疫宣传工作,对居民进行劝导。小区封闭措施“升级”,他又主动请缨,到执勤点把守关卡,对进出人员逐一登记信息,测量体温,一个不漏。
疫情期间,各种假消息很多,许多住户缺乏分辨能力,往群里转发,这可急坏了黄康。在法院工作的黄康可不能任由“谣言满天飞”,他向居民宣传“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引导身边群众辨别、核实各类信息,成了小区的“谣言粉碎机”。
“我是预备党员。”黄康骄傲地说,“这个时候,力所能及,绝不推辞!”
陈露——有一种坚守,叫做“一起加油”
“老公,加油!”
“老婆,加油!”
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陈露,与武汉市汉阳区法院的孙冲是一对“90后”夫妻。好不容易挨到了春节,本想着一家人可以欢欢喜喜团聚些时日,没曾想一场疫情让她这个小小的愿望落了空。
疫情期间,孙冲加入疑似病人隔离点值守工作专班,陈露就近下沉社区参与防疫志愿服务。俩人各自在防疫岗位上坚守着,每天只能在工作结束之后凭借一通视频电话来“见面”。
老公不在家,照顾父母孩子的责任落在了陈露肩上。她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坚守防疫一线,还要兼顾办公室的宣传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事情却办得井井有条。
陈露和孙冲总会彼此鼓励:“我们一起加油,一切会好起来的!”
柳思懿——她和父亲约定:“下班见。”
“您好,疫情期间立案庭暂不开门,您可以通过网上立案方式向法院申请立案……”1998年出生的柳思懿,是同事眼中的“小可爱”。疫情期间,这个“小可爱”有了大担当,成了立案庭的“小门童”。
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法院立案大厅暂时关闭,所有立案通道转为线上。大厅可以关,大门却要有人守。当事人的来电咨询,网上案件的接收,案件信息的及时处理……这些事情必须有人干。柳思懿是法院的外包工作人员,却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承担这份工作。
于是,关闭了的立案大厅里,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一会儿在电脑前敲击键盘,一会儿接起电话答疑解惑,一会儿查找资料……
柳思懿的父亲是法院司机,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在防疫一线,连续工作了40余天。每天早上,他们一个赶赴小区,一个前往立案大厅,她每天都和爸爸约好“下班见”。
柳思懿说:“爸爸上火线,我努力做一点什么,我和爸爸一起‘战斗’。”
汪先坤——有一种务实,叫做“我不累”
“我不累。”这是汪先坤防疫以来说的最多的话。
今年28岁的汪先坤,是云梦法院的一名青年干警。疫情发生以来,他先后到传染风险大的云梦县人民医院等3个集中隔离点执勤,执勤实行24小时三班倒。习惯正常作息的汪先坤刚开始值夜班时,还有点不适应,但他从不喊累,困了,就站起来跺跺脚;累了,就坐着捶捶腰。他打起精神,严防人员进出,不敢有片刻怠慢。
执勤工作之余,但凡有点时间,汪先坤便马不停蹄赶往单位值班,负责信息宣传和每日疫情防控简报工作。截至3月11日共上报防控简报30余期,编写各类新闻报道10余篇。
他总是说:“我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