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渐热 播下希望——孝感春耕生产一线探访

03-18 21:36  


孝感日报 记者蒋润涛

阳光穿透云层,轻风掠过阡陌田野,新草冒出嫩芽;金黄色的油菜花娇艳欲滴,含苞怒放。

眼下,在孝感,有步骤、渐进式、科学化的春耕生产正在有序进行。与往年“闹春耕”场景和气氛相比,今年的春耕虽然少了些喧嚣,但依旧脚踏实地。

春暖澴川,农事渐热。

分时下地,不误抗疫不误春

3月17日下午,孝南区杨店镇刘砦村,春光明媚,风和日丽。

挖沟、插苗、压土……分工协作,在村上杨湾扶贫基地,井然有序地抢栽着茶苗。

去年,刘砦村将村里闲置的岗地,整理改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受疫情影响,基地计划种茶的茶苗一直无法栽种下去。

为确保防疫不误春,作为孝南区的“无疫村”,刘砦村第一时间向杨店镇政府申请春耕复产后,在扶贫基地补栽20万株茶苗70亩。

“农时耽搁不得。3月13日,我们组织本村贫困户和部分村民,分批分片进行开垦、栽苗、浇水等各项工作,趁晴把茶苗尽快种下去,让扶贫产业能尽快见效,巩固村里脱贫质量。”刘砦村党支部书记付巧珍告诉记者。

与刘砦村一样,在孝感许多“无疫村”,一些农民在做好防护的同时,扛起了锄头,下到了田地。

3月16日,在云梦经济开发区前湖村九组的蔬菜大棚里,村民冷运田戴着红袖标和口罩,忙着对时令蔬菜进行安苗移植。

“村里干部为了减轻我们的农业受到损失,发了两种袖章,黄袖章单日生产,红袖章双日生产,做事不扎堆,夫妻两个也是错开单双日。”村民冷运田说。

前湖村是云梦县的无疫村,也是蔬菜生产大村,蔬菜主要供应云梦城区以及孝感和武汉地区。

前湖村党支部书记冷秋田介绍,为了抓好春耕生产,要求村民做到一棚一人,一田一人,佩戴口罩和袖章,分单双日下田作业,做到防疫和生产两不误。

戴口罩,出入消毒测温,分时下地,错开劳动。这样的劳作方式在今春成为各地的主打模式。

“点对点”服务,网上忙春耕

“虽然眼下疫情防控是大事,但是我们农民担心夏季收成也是大事,多亏农广校及时开设线上课堂,加强产业技术服务,既稳定民心,又解群众燃眉之急,好比及时雨……”

3月17日上午,种田大户、孝感市金富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忠桥通过微信向孝南区农广校校长刘兰道出心声。

段中桥所说的线上课堂,是孝南区农广校针对疫情发生后开通的“孝南农广校”微信公众号。开春以来,孝南区农广校因地制宜的开展线上农技培训及指导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抢抓农时农事,将疫情给春耕生产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受气温影响,今年再生稻的育秧时间比往年还提前了一周。”段忠桥介绍,他所在的毛陈镇同欢村为“无疫村”,为抢抓时令保证1000多亩再生稻田的秧苗供应,此前利用春耕生产“绿色通道”采购秧盘25000张及配套无纺布用于7个温室大棚的前期准备,购得再生稻种子4100斤、珍珠糯种子1000斤用于备战春耕生产。

“目前,春耕生产的农资供应、流通环节已逐步打开,只要做好了疫情防控,我们照样能取得好收成!”段忠桥信心满满。

孝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强技术指导,开展农技服务“110”,即:1名专业技术人员至少与10个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资经销商结对开展“点对点”服务。技术人员与全市300多位经营主体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微信群、QQ群、抖音短视频讲解等方式开展线上农业技术培训及指导服务。

“专家网上给种植开处方,方便,管用!”段忠桥称赞道。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春争日,不宜迟。

福良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温室育苗大棚内,工人们正在按照分工忙而不乱地在把刚刚发芽的种子放进育苗盘里,铺上营养土,让其自然长出幼苗。

“现在是育苗关键时期,可不能耽误了。”福良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乐子华介绍,福良山育苗基地是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集约化育苗生产基地,建有智能化育苗大棚68栋,被成为“育苗工厂”

“疫后的武汉、孝感市场蔬菜苗需求量大,下个月这批蔬菜苗,菜农就可进行大田移栽,比普通育苗提前15天左右上市”,乐子华说,往年此时基地门前车水马龙,全是来买苗的客人,今年明显冷清很多。今年囿于疫情防控,去年与省外客户签的订单,因交通受阻不能按时交付造成不小损失。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3月10日,乐子华向西河镇政府申请复工复产申请获得后,立即从周边村两次招募工人21人,“预计可培育茄子、青椒、丝瓜等蔬菜苗600万株,能够满足菜农订购需求。”

乐子华坦言,人手不足,是当前复产中面临的难题,“希望政府‘一企一策’,在做好防护前提下,鼓励更多闲置在家的农村劳动力出来务工”。

播下种子,也播下新一年的希望,广袤的田野间,勃勃的生机已然萌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