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注定刻骨铭心。春节前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在蔓延,山城大悟大疫,全县大御,封城断路、闭户禁足,一切似乎被那个可恶又可怕的病毒“摁”下了暂停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负责对口支援湖北孝感的重庆市迅即组队,星夜驰援。2月11日,作为支援队员之一的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肺病科主治医师万承溢也随队顶风冒雪奔赴孝感。
2月13日,在孝感经两天的集训后,她随医疗分队来到大悟县,随即进驻新冠肺病定点救治区——大悟县中医医院。
“想来支援,都是一家人”
3月12日,没有植树的植树节,春的脚步却早已来临。笔者早已听闻在救治一线的这些来自重庆的白衣战士和他们的感人故事,一个多月以来,一直想亲眼见一下他们,并作为一个大悟人向他们郑重的道声感谢。因为事前有联系,经过体温测试、证件查验、消毒防护,我们顺利来到了医疗队驻地酒店六楼的临时接待室里。
不一会儿,一位身材瘦弱、戴着普通医用防护口罩的女士走了进来。“万医生,您好!打扰了!”简单寒暄后,我们落座了。
还没等互相介绍,她就开口了:“真的,我不是英雄,也没有想过要当英雄。我们从重庆来支援大悟抗击疫情的医生,都是在尽一个医生应尽的责任。”
虽然我们都戴着口罩,但我能感受到万承溢医生的直爽与豪气,她一定是一个阳光与乐观的人。
“我们重庆抗疫支援队第一批到武汉后,我都和他们有保持联系,一直关注这边的疫情,就是想来支援,都是一家人。”得知市里还在招募组建后续援鄂医疗队,2月1日万承溢就向院里报了名,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万承溢很想出一份力,早点把疫情控制住。
“刚开始疫情那么严重,考虑过家人的感受没有,没有害怕担心过吗?”面对我们的疑惑,她很坦然:“不担心是假的,我们已经来了,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救治更多病人,让家人安心,相信我们的团队一定能扛起这份责任,圆满地完成任务。”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初春的风吹起她秀发,使我们感受到了她的随和、诚恳与坚韧。
在来访之前,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大悟医疗分队队长,也是她的领导、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刘凤琼向我们介绍时说,万承溢是一位积极向上、乐观随和、敢担重任的好医生。
“‘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绝不能辜负!”
2012年,万承溢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长寿区中医院肺病科。在工作中,万承溢兢兢业业,虚心肯学,一有空余时间,就钻研业务抓学习,六年后成长为主治医师,成为科室业务骨干。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驰援孝感,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重要的人生历练,我要冲在最前面!”万承溢觉得向组织的承诺,行动是最好的注脚。作为肺病治疗的专业医护人员,她毫不犹豫的选择到新冠肺病定点救治区的重症监护室工作,担任起大悟县中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的主治医生。刚开始,面对重症监护室极大的病毒感染风险,万承溢还是多少有点担心,可一进了病房,就什么都忘了,看到病房里的重症、危重病人,就只想着怎么样去治疗,尽快解除病人的病痛了。
那些天,一走进重症监护室,满是对她们重庆支援队期待的眼神,让人揪心。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起床,8点准时到达病房,查房问诊、做治疗、查阅病例,下午4点左右出病房,研判总结,拟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忙碌而紧张。直到3月6日ICU清零,她一直坚守在重症监护室抗疫最前线。为了防止感染,即使工作起来很不方便,每天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防护服穿脱都很麻烦,每次都得花二十来分钟。重症病房不能随意进出,紧急情况是总隔着玻璃墙和团队进行交流沟通,用对讲机、用微信完成。
对于重症病患的护理救治,万承溢还真不陌生。来大悟支援抗疫前,在长寿区中医院她虽然负责的是呼吸科普通病房的工作,但由于她们科室没有专设的重症监护室,科室病房有时也接收重症患者,被设置为临时的ICU,她也就担负起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2017年,她还被安排到重庆市新桥医院重症监护室学习过一段时间,对重症病患的救治工作还算熟悉。
为了达到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好的治愈效果,她们在中医配合治疗和智能云平台外,遇到疑难重症,还会辅助远程会诊,寻求后方医院团队的支持。长寿区中医院肺病科24位同仁是她坚强的后盾,这个集体还于2019年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
“‘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绝不能辜负!”万承溢时常提醒自己,在这里唯有全力以赴,热心、耐心、精心救治患者,安心、细心照顾自己,打好打赢这一仗。
援悟渝医多巾帼,一片丹心映山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她,在这次一线抗疫中,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
“治疗不仅在病人躯体,更要重视病人心理”
“我们既要治疗病人躯体上的病,也要对病人做适当的心理干预,有时心理干预比药物治疗更起作用。”到达大悟,她们着手对全县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区的病患进行逐一查询问诊,留给万承溢最直接的感受是病人的烦躁、焦虑。
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把她们当专家,病人眼里她们是救星,万承溢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不小。在她看来,其实在确诊患者的治疗上,上面一直有治疗规程,大悟这边的中医技术也很好,她们不是新冠肺炎的治疗专家,只不过发挥他们的特长,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辅之以心里干预。
从进驻大悟到现在,万承溢团队相继接诊了4例危重症和23例重症新冠肺炎病患,其中年龄最大的八十七岁,最小的十五岁。
“是那个年龄最大的新冠感染者,八十七岁的婆婆。”万承溢告诉我们说,婆婆的基础疾病很多,患有脑梗、带状疱疹,还有冠心病伴心衰,入院时,情绪很低落,不愿吃东西,也不配合治疗,每次给婆婆做治疗,她都很抗拒,还一次又一次嚷道:“我都快九十岁的人了,冇得个莫诊头,不诊了,死了就算了!”婆婆的大悟方言,万承溢听得云里雾里,是随行的大悟县中医院医护员“翻译”,才懂了老人说了些什么。
那段时间,每次查房问诊,万承溢总要在婆婆床前多呆一会,嘘寒问暖,跟婆婆拉拉家常话,和护士一起不定期给婆婆捶捶背,按按腿,揉揉肩,还一次次耐心地为婆婆做示范,教她自己操作。总是给婆婆讲当前新冠肺病的治疗措施和效果,不停地想方设法安慰婆婆,细心开解,告诉婆婆:“病毒不可怕,只要有信心,一起努力,就能治住它。”
没几天,婆婆被万承溢的阳光与乐观感动了,也被说通了,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好好进食、服药,病情也逐渐趋于稳定,不久治愈出院。后来,婆婆见到万承溢时一个劲地说:“你们跑这老远来给我这个快死的老婆婆诊病,不要钱,你们对我这好,比我的闺女孙女对我还好,你们真是我的大恩人啰!”虽然没全听懂,婆婆的笑让万承溢感到很是欣慰和自豪。
“疾病治疗不仅在病人躯体上,更要重视病人心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情绪不好、免疫力差、基础性疾病多的新冠肺炎病患,我们则要采取更多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治病救人,确保治愈率提高。”万承溢觉得,病人的心情和信心在治疗中也很重要。
“很庆幸,我来了!”
“很庆幸,我来了!”战“疫”生活虽然还没有结束,“一线”月余的经历,让万承溢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万承溢说,有机会来著名的革命老区大悟县很幸运,而且还是白衣“战士”,更感到幸运的是,院领导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
在一同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万承溢也很快结识了这座山城里和她年龄差不多大的医生李晓丽,还有沈金波、易海军等医生。病房里,她们一起交流探讨病人的治疗方案,为病患做治疗,有过成功插管时的相视一笑,有过多次尝试不成功的焦急。偶尔,她们也会一起来到医院的后山上走一走,透透气,彼此倾诉,一同感受春天的气息,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她们还有个春天的约定,等疫情解除,一起上花山赏花踏青,去三里的野樱花谷,到陪都吃地道“重庆火锅”。万承溢庆幸在这场战“疫”中,收获了难忘的“战友”情。
“有付出,更多的是收获。”万承溢觉得,在这个山城,她还收获了不一样的温暖和关爱。2月14日深夜,当地居民冒雨为支援队送来了自家大棚采摘的新鲜草莓。当时,她和医疗队的几位同事都感动得要哭了。
2月15日,大悟突然下起了大雪,雨雪纷飞,天气寒冷,当地一家企业了解到支援队的情况后,立即送来一批御寒物资,有羽绒服、毛衣,还有牛奶、水果等各种等营养品。县防控指挥部还给医疗队员的每个房间配备了电暖器。
2月21日下午,医疗队再次收到了大悟居民送来的新鲜草莓和板栗特产。
……
“疫情期间,生活物资紧缺,可这里每天定时送上营养可口的饭菜,大悟人民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大家都在努力,尽一份力量。”万承溢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悟人的实诚和友善。
心若有情,战自有力。彼此温暖,携手同行,更加坚定了万承溢们战胜疫病的信心和勇气!(孝感日报特约记者 胡思顺 通讯员 徐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