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孝南区卧龙乡,南卧路和澴川路的交会处,人流匆匆,忙而不乱。
以澴川路为界,一侧是卧龙乡,一侧便是孝感城区。每天都有上万人通过这里的卡口,从乡镇去往城区务工、上班。
察看绿码、测量体温、依次放行……是这个卡口的“日常”,即便是疫情即将结束的现在,也丝毫没有放松。
如果晚一天发布禁令 结果难以想象
卧龙乡,地处孝感城乡结合部,人口数全区第三。从乡政府步行至城区的乾坤新城购物广场不过半个小时时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里春节的脚步。腊月二十七,区里战“疫”打响,乡里连夜部署。次日全乡干部就位,进入战时状态,取消春节假期,开始在乡里值守。
紧接着,孝感市防控指挥部《致广大居民朋友的一封信》下发,乡里加急赶印1.5万份,送入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对疫情重视起来。
彼时,大家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知晓度并不高,只知道发热病人和武汉返乡人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腊月二十八,乡里开始了入户摸排,仅花了2天时间,就明确了52450名在家人员和1602名武汉返乡人员。
大年三十,在更多人将目光对准输入型病例时,卧龙乡在清早发布《乡疫情防控指挥部1号令》,全面禁止“馨香”、“跑年”等春节习俗,同时号召红喜事暂缓,白事从简。
就在当天,乡里确诊了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者。伴随着禁令的发出,乡干部迅速出动,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禁令内容。
“疫情期间,乡里共确诊了18例,基本都是点状式感染,没有发生聚集性扩散。”乡政府主要负责人说,如果禁令再晚发布一天,初一上午的“馨香”潮会造成怎样的后果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
隔离救治同实施 确诊病例无一例转为重症
腊月二十八,就在第一轮入户摸排的同时,乡里停止了32个村级卫生室的接诊,村医就地编入村级防控队伍。
同一天,卧龙乡卫生院承担起集中收治发热病人的任务,初诊确定为普通病人的,送往至周垸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点发热对象则直接送往定点救治医院。
因为临近城区,乡里与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孝南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携手开辟了发热病人送诊“绿色通道”,4辆“乡镇120”车辆24小时待命,村里一旦出现发热病人,乡卫生院会第一时间行动。
2月4日,市防指明确“四类人员”应收尽收不漏一人。乡里把12个字的要求细化分解为两张工作流程图,涵盖了发热病人5类不同情形和密接者2类不同情形的处置方法,明确了诸如“确诊后1个小时内核实信息、摸排密接者”“2小时内进行消毒”等要求。
伴随着首例患者的确诊,一支囊括区疾控中心人员、乡干部、村干部、乡卫生院医生、乡派出所民警的队伍迅速组建,开启流行病原学调查。疫情期间,他们共对18名确诊病例、7名重点发热人员进行流调,累计调查密接人员133人次。
2月9日,72岁的金星村村民周海华(化名),因发热被紧急送往医院。她的丈夫李成民(化名)在1小时后,也被送往卧龙乡玖鼎商务宾馆隔离留观。2天后,周海华确诊。2月22日,李成民确诊。流调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疫情期间,卧龙乡卫生院共分诊了440名病人,其中发热病人172人。18个确诊病例,几乎是第一时间出现临床表现,第一时间被乡卫生院知晓,第一时间被送往救治。
因为发现处理及时,预检隔离救治同步实施,确诊病例无一例死亡,甚至是无一人上呼吸机,哪怕是84岁高龄的一位病人。
不让好菜烂地里 乡里帮忙卖了150万斤果蔬
随着“足不出户”隔离举措的实施,如果物资保障跟不上,村民在家待不住会怨甚至可能激化一些矛盾冲突。初期,乡里只能尽量满足基本生活和基本防护物资的供应,随着志愿者的增多以及保供渠道的疏通完善,慢慢地也能满足村民的个性化需求。
卧龙乡是孝感城区的“菜篮子”乡镇,市场份额占20%左右,以种植藜蒿、大蒜、草莓、生菜为主。但疫情的到来,让许多菜农犯了愁。
“菜不能烂在地里啊,不然老百姓损失会更大!”即便是防疫最吃劲的时候,乡里也在想办法解决菜农卖菜的问题。
澴西村工作队队员张爱民自掏腰包,买了4万多斤藜蒿捐到老家孝昌县小河镇,既解决了卧龙乡蒿农的“菜园子”,也丰富了家乡人的“菜篮子”。
这次“试水”,也为卧龙乡的蔬菜销路点亮了一盏灯。依托大明三清藜蒿、三合草莓鲜蔬、八埠鲁氏蔬菜等3个合作社,乡里组织大户统一收购、统一代销,将各村的蔬菜卖到了城区80个社区。疫情期间,共分销150万斤果蔬。
一面找销路,一面备春耕。为了菜农的菜园子“不断档”,乡里在3月初对全乡的农资情况进行了摸排,及时将蔬菜种子发放到了菜农手中。
“各人戴好口罩,就在自家房前屋后育苗。每个大棚最多只能进两人,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在李三清的藜蒿种植基地里,刚种下不久的尖椒苗,争先钻出土地,孕育出新的希望。
农时不待,务工不等。3月8日,孝南区发布第一批33家复工企业,乡里一一对接,希望滞留在家乡的劳动力能尽早、就近找活干,组织、推荐、安置本地劳动力1.2万人。
“防疫一直是最紧要的事。做不好防疫这个‘1’,其他一切都是‘0’。”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161个湾,20个微信群 矛盾不出村
从开始用车辆阻隔,断车流往来发展到简单的物理隔离,再升级为“硬核”阻隔,涉及全乡15个村
22个居民小区186条村道的“封村”行动,全是各村的自觉行动。
疫情初期,卫东村就成立了防疫协会,100余名志愿者组成10支队伍,在村组的各个进出口设卡,24小时轮班值岗,成为全乡最早开启“硬核”阻隔模式的村。
其余村纷纷效仿。
河口大桥是孝感城区“西大门”,位于河口村。长湖学校的20多名教师职工,主动接过守桥这个难啃的“硬骨头”;
在长征村,每个卡口处都有一面高高飘扬的党旗。66岁的党员刘荒山、54岁的村民刘运山就站在澴河堤上的党旗下,一守便是个把月;
八埠村的鲁勇才有一辆电动三轮车,揽下了全村物资采购、配送的活,不挣一分钱;
……
上至70多岁银发老汉,下至20出头朝气青年,全乡978名志愿者加入防疫阻击战,上岗默默做事,下岗便收起红袖章,老老实实“宅”家里。
而分布在各个村组的党员,除了志愿者这一身份,还当起了矛盾化解信息员,他们就是村党支部、乡党委的“耳朵”和“眼睛”,哪家闹矛盾、哪户有怨言,第一时间在微信群报告,乡干部和村干部会迅速上门化解。
这个由20个微信群织密的三级矛盾排查化解责任网络,覆盖161个村组,确保了矛盾不出村,第一时间被知晓,第一时间得到化解。
为了调动群众参与防疫的热情,由乡党委政府主办的“花开城南卧龙之乡”微信公众号,连发23期“战疫之路”,写的都是发生在各村的故事。
如今,“战疫之路”仍在连更,也多了些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的内容。(孝感日报记者李琦 通讯员王婧瑜 李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