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国家的系列扶贫政策用在铆钉上,并开花结果?义和镇李大村结合本村实际,因户施策,用真情、实事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地帮扶,使全村17家困难户53名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之路。2019年,该村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
在义和镇村民李青安家的墙上挂着20多张荣誉证和奖状,全部是李琴、李小平两姐妹以优异成绩得来的。两姐妹出生在一个困难的家庭,父亲李青安、母亲陈霞芳二人是重度残疾,每年花去的医药费高达10万多元,全家的生计靠李青安在村里理发、打零工维持。应城市委办公室驻义和镇李大村扶贫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为李青安一家四口办理了低保,为他们夫妻办理了残疾人补助,并安排李青安在村里做一些公益性工作;同时,扶贫工作队还为李琴、李小平两姐妹申请了雨露计划助学贷款等。在驻村工作队的关心下,让这个困难家庭看到了希望。为了回报社会,李琴在2019年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军运会志愿服务团队。
“突然来了一群这么亲的亲人,让我感觉非常温暖,是他们将国家的好政策带到我的家里,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是他们与我们一路相伴”。李琴回忆说
像这样的困难家庭在李大村有17户53人。李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通过走访、调查、摸底后,对每家每户建立台账,并制定了帮扶措施。他们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先后为11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和重建,对符合条件的12人办理了慢性或重症门诊报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申请了助学补助,为17户精准扶贫户安装了清洁的自来水。
义和镇李大村村民严海霞告诉记者:“原来这个房子是土壁子,2018年享受政府的政策,给了两万块钱,爷爷和我儿子住的很舒服,这房子有50多个平方。
李大村是义和镇人多田少的村之一。为了把“输血”变成“造血”功能,三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近百万元,先后建起了200多亩的稻虾种养示范基地,不仅拓宽了困难群众的增收渠道,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促进全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义和镇李大村水产养殖大户李华刚说:“我的基地长期聘请了三名贫困户在这里工作,在农忙的时候,还会聘请村里周边的十几名贫困户,我一年付出的劳务费是十多万元”。
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配套完善了通村、通湾公路、村级文化广场、公厕、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应城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义和镇李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毅敏告诉记者:“目前,李大村里的17户贫困户全部做到了不愁吃、不愁穿,家庭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全部都有保障,贫困户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记者:艾彦中 何博 编辑:董雪)
来源:云上应城
编辑:彭丽雯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