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几头壮实的黄牛在田埂旁惬意地吃着草,村民们有的在抢收油菜有的在整理水田有的在插秧5月底走进孝昌县陡山乡陈太庙村一片抢收抢种的忙碌景象
看到记者过来,姚保平热情的招呼着,“这边来!牛在这里!”指着牛儿们,姚保平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大牛都是散养的,牛棚里还有几头小牛,都长得好得很!”
说起养牛达人姚保平,早些年他一直在外打工,做过零工、抹过灰,老实本分又勤劳,靠着双手足以让一家四口维持温饱。但零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外打工多年,却依然没有多少积蓄,姚保平看着市场上售卖的牛肉行情好,便萌发了养牛的心思。2013年,他回到了老家实施自己养牛计划。
拿着家中积蓄,姚保平购买了15头小牛。从小只看过“牛跑”,却没有养殖经验的姚保平本以为养牛并不需要技术,但仅靠着自己尝试和摸索,让他屡屡碰壁。“最怕碰到母牛难产,那时我又没有经验,看着夭折的小牛,我又心痛又自责。”回忆起最初的经历,姚保平内心仍有些悲伤。
买书查资料,到县里、市里学技术,驻村也有兽医管理员,随着不断学习,加之实际经验越来越丰富,姚保平的养牛之路渐渐走上正轨。村里有几户村民家中也养了牛,但始终没有姚保平养得好,便找到姚保平“上门取经”,日子久了,姚保平想着,大家都养牛,单打独斗没有市场影响力,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合作社让大家有一个互相学习,共享资源的平台呢?
2015年,姚保平牵头成立了孝昌县益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眼瞅着生活要富裕起来,意外却来了。2016年,姚保平的爱人确诊了乳腺癌,花光家中全部积蓄,仍是欠下了24万元的外债。2017年,曾经的养牛达人却成了贫困户。
“贫困户的帽子太重了,我戴不起。”
一心想要摘掉这顶帽子的姚保平比以往更努力。首先,牛的饲料供给不上一直都是姚保平的心头难,为了解决饲料难题,也为了节约成本,姚保平种起了玉米和牧草,这些都是能做粗饲料的好东西。一个人要照看牛崽子,还要种玉米,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但脱贫的信念让姚保平坚持着。
近两年来,牛肉的市场行情走俏,一头小牛崽能买到1万元,肉牛的市场价也卖到了70元到90元一公斤,姚保平家中的收入一天天的在增加,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缺少将合作社做大的资金,姚保平主动找到了驻村工作队,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到了10万元贴息贷款。去年,他又流转了近200亩土地,用作玉米、牧草种植,除了自己用,还能提供给合作社的农户们。
依靠双手,姚保平的牛已经增加到了45头,2019年底,他如愿脱贫,摘下了贫困的帽子。现在已有25户养牛户加入了姚保平的合作社,最少的一户也养了10头牛,一年能赚3万元左右,这些养牛户大都是贫困户,但他们互帮互助,凭借自己的勤劳陆续脱贫了。
今年,姚保平已经卖出了11头小牛,他说他给自己定了个新目标,“三年内,我要开一家自己的实体店,自己养牛自己销售,做出自己的连锁品牌,说不定以后还能开个连锁店。”
曾经的养牛达人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也对未来的生活燃起了新的信心。
来源:孝昌融媒
编辑:彭丽雯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