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年那个被梦想点燃的冬天

07-08 16:33  

今年的高考注定不寻常。受新冠疫情影响,高考整整推迟了一个月。虽然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几十年来,高考所代表的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它是一个孩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调整社会阶层有序流动、储备人才、促进发展的有效机制。

历史总会给某件事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在为今年考生加油的同时,不会忘记43年前,那场意味着重建社会公平公正时刻的考试。



那个寒冬,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徐徐开启。570万考生从山林、牧场、工厂、矿山等地奔向考场,迎来人生命运转变的曙光。追逐了太久的梦想以及积攒的压力,在那一刻得到充分释放。这扇闭关许久大门的重新打开,象征着一个国家建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拐点,一个民族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历史与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当时中国刚经历一个特殊时期,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面对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他忧心忡忡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一场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977年8月,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招生制度成为会议主要话题之一。

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尖锐地抨击了当时招生制度埋没人才、败坏社会风气等不公平弊病,指出“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他还建议当机立断,立刻对现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查全性的话引起在座学者的强烈共鸣。邓小平最初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但此次会议改变了他的想法,立即恢复高考政策自此尘埃落定。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广大青年尘封已久的心。

由于高考已停滞11年,这次高考特意将考生年龄最大放宽至30周岁。经历了动荡坎坷的青年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最终570万青年加入高考大军,竞争27.3万个上大学的机会。那一年,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同试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年龄甚至相差十五、六岁。





而正是这场仓促、特殊又充满激情的考试,成为此后中国发生巨变的起点。一代国人的个体命运由于公平公正峰回路转,一个国家自此阔步向前、逐渐强大。



从历史回归现实,近期全国各地多起高考冒名顶替事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有关部门立即对相关事件进行调查并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破坏教育公平公正者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决心。几十年来,高考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温暖人心的符号,不容随意亵渎。


来源:共青团中央

编辑:彭丽雯   实习编辑:黄琦彦

审核:黄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