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湖北出梅时间公布了!接下来……

07-20 16:16  

湖北出梅时间来了!

7月20日下午,

湖北省气象局举行出梅新闻发布会,

介绍2020年梅雨情况。

会上介绍,

明天(7月21日),

副热带高压将明显西伸北抬,

并控制我省东部地区,

主雨带也将随之西移北抬到

华西至黄淮一带,

标志着我省长达43天的梅雨天气结束,

转入盛夏季节。

根据最新资料分析,今天(20日), 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副热带高压已南退至华南上空,减弱的梅雨带也南压到长江中下游沿江江南附近,我省降雨明显减弱,以阵雨为主。

7月21日,副热带高压将明显西伸北抬,并控制我省东部地区,主雨带也将随之西移北抬到华西至黄淮一带, 标志着我省长达43天的梅雨天气结束,转入盛夏季节。

但今年出梅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仍停留在海上,控制我省的副高不强,不稳定,一旦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会有短暂南退,因此,近期我省局部还有阵性降雨发生,后期可能还有弱的降雨过程出现,但无明显大范围暴雨天气,气温也仅上升到35℃左右。

7月30日以后,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开始控制我省,将有一段37℃以上的酷热高温天。

今年梅雨期天气气候异常

具有五大特征

1 入梅早,持续时间长

今年6月8日入梅,较常年偏早9天。梅雨期长达43天,较常年平均(24天)偏多19天;平均雨日多达30天,较常年偏多12天。

2 总量大,覆盖范围广

6月8日至7月19日20时,全省平均降水量692毫米,比常年同期(282毫米)偏多1.5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位,较1998年同期(270毫米)多422毫米,较2016年同期(554毫米)多138毫米。强降雨覆盖了全省103个县市区,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鄂西南、江汉平原及以东地区有62个县市累计雨量超过500毫米,39个县市累计雨量超过700毫米,鹤峰达到1393毫米,鹤峰、英山等36县市累计降水量居历史同期首位。191个乡镇累计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最大值出现在鹤峰清湖管养站为1741毫米。

3 降雨集中,重叠度髙

梅雨期共出现9轮区域性强降雨过程,雨区基本稳定在鄂西南、江汉平原至鄂东一线,雨循旧路,暴雨落区高度重叠,暴雨日数(含大暴雨)达到6~13天。全省平均暴雨日数4.3天,是常年同期(1.5天)的2.9倍,居历史同期首位(2016年3.2天,1998年1.3天)鹤峰(13天)、蔡甸(9天)等26县市暴雨日数(含大暴雨)居历史同期首位。

4 雨量大,致灾性强

襄阳、孝感、黄冈等地有58站1小时雨强超过70毫米,最大雨强6月16日零时出现在襄阳,为130毫米/小时。黄梅日降水量和英山、仙桃、宜昌、黃梅3日累计降水量,均突破历史记录。7月4~7日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持续性强暴雨过程,江汉平原以东大部地区累计雨量达200~500毫米,浠水、洪湖局部达550~994毫米,洪湖燕窝和江夏乌龙泉7月5日24小时降雨量分别达到510毫米和436毫米。

5 气温低,日照创新低

入梅以来全省平均气温25.2℃,较常年同期偏低1.1℃。全省平均日照时数98.8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135.6小时,排1961年以来倒数第1位。低温寡照,加上中到重度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农田和鱼塘受淹漫塘,对在田作物生长和水产养殖极为不利,部分受灾作物可能减产或绝收,且易诱发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和棉花枯萎病等病害发生蔓延。

虽然梅雨降水结束,但当前我省内涝外洪夹击,防汛救灾形势依然严峻。

气象部门将根据防汛救灾需要和天气形势变化,加强我省局地短时强降雨、雷电、大风、高温热浪等盛夏易发多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长江、汉江流域灾害性天气研判,坚决打赢防汛减灾气象服务这场硬仗,为湖北疫后重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

编辑:彭丽雯   

审核:黄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