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孝南区东山头闸,是上接汉北河、沦河,下入府河的一员“门将”,身兼防洪抗旱、水生态环保、调节通航等“数职”。今年入汛以来,东山头闸已排水14亿立方米。
每逢汛期来临,11名四五十多岁的“水利人”便心照不宣地开启了24小时吃住在闸上的“无休模式”。
今年,孝感历经十轮降雨、四次洪峰过境,东山头闸管处做到了科学应对,适时开闸,保证了涵闸泄洪安全。
一个又一个不眠不休的日子,见证了11名守闸人的责任如山,担当如铁。
7月18日早上8点,东山头闸上水位28.82米,闸下水位29.22米。为阻挡府河洪水入侵汉北河腹地,东山头八孔闸门处于全部关闭状态。
谁曾想,紧接着的一次强降雨导致上游水位骤增。18日晚上8点35分,涵闸上下游水位眼看持平,闸上水位马上就要高出闸下水位,为缓解汉北河压力,必须开闸泄洪。51岁的工程师丁建超,临危受命,担负起开启水闸的任务。东山头闸管处主任张杰告诉记者:“八孔闸不是一次全开,由于水势上涨缓慢,既要保证泄洪,又要防止倒灌,只能根据水位情况一孔一孔地开。”
这晚,注定是一个不眠夜。当天,吃过晚饭后,全体职工做好了熬通宵的准备。
7月18日20:49,船闸一孔开启;22:41,南闸二孔开启……一直到19日2:10,八孔闸门才全部打开。
每次开启,平均间隔差不多要一个钟头,丁建超和同事们顶着风雨,趟过闸管处院子里齐膝深的水,再冒雨步行到300米开外的控制室,开启水闸。水闸开启后,他们还不能立即离开,而要蹲在水边,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观察水的流向,确认安全后再回到办公室,整理开闸相关资料。
天亮以后,丁建超也没有休息,而是密切监控水的流速、流向等。“又是风又是雨,伞都打不住,这是最让人揪心的一晚上。”丁建超回忆道。
自1990年来到东山头闸管处,丁建超一直没有“挪窝”,一干就是30年。血吸虫病、糖尿病一直困扰着他,他却说:“大家都一样,都是一身病。”
张杰说,所有职工都是老员工,工作很辛苦,但都在努力坚持。据悉,东山头闸管处11人都有血吸虫病,不少人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为不耽误工作,大家只能汛前汛后分批住院接受血吸虫病治疗,但张杰最近一次治疗还是2014年。
“一住院就得一两个月,作为单位负责人实在走不开,”张杰说,“人们常常说‘责任如山,担当如铁’,用来形容我们这份工作再恰当不过。”
所以,再辛苦,大家都在努力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每年5月份之前,他们都会做好机电维修、线路检查等汛前准备工作。入汛以后,全体职工便吃住在单位。
7月8日,天气预报马上有多轮降雨到来。在检查备用电源时,技师王胜国发现输电线路出现故障,电不能输送到闸上,启闭机无法启闭。为了赶在下雨前解除隐患,王胜国和4名职工一起,对500多米的输电线路从头到尾进行了检查,其中100多米线路埋在地下。他们必须把电缆一根根翻起来,仔细查找,不敢疏漏任何一个接头,从上午一直忙碌到下午两点钟才赶回食堂吃午饭。
这段时间,张杰更是加了五六个工作群,随时关注雨情、水情和相关指令。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他,“平均十五个小时要盯着手机,头晕眼花”,每天手机不敢离身,人则一直住在单位四十多天没有回家。对此,他却说:“家人都习以为常,有事情也不作我的指望。”2016年抗特灾期间,张杰接到指令:次日,东山头闸要做好开闸泄洪的准备。结果,工程师发现,启闭机齿轮有故障。当天晚上,张杰带着四名技术人员进入40多摄氏度的机房进行抢修。汗水犹如断线的珠子直往下淌,糊得眼睛都睁不开。
正当这时,老母亲却检查出癌症晚期,张杰心急如焚却完全脱不开身,只得打几次电话问问情况,拜托家人多照顾。直到防汛结束后,他才去医院探望。
在他的努力下,20多年失修的办公楼终于不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原来一发洪水就淹的一层简易配电房,终于焕然一新为两层小楼,不再淹没。2016年,东山头闸管处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灾集体二等功”。
“我有信心,今年,我们也能当好‘门将’,守好这片‘责任田’。”张杰笃定地说。(孝感日报 记者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