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幸福曲 共圆小康梦 ——孝南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01-29 09:26  

编者按

市委书记吴海涛近期在基层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工作要求,保持攻坚态势,抓实脱贫攻坚,以质量更高、成色更好的脱贫成果体现"两个维护"。孝南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盯脱贫时序目标,制定1+14专项方案体系,统筹调动各级各方力量,勠力同心,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扶贫答卷"。

隆冬时节,行走在孝南区的乡村田野,通村水泥路如彩带般连着乡村与城镇,山岗上田野里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一栋栋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红红火火奔小康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孝南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盯脱贫时序目标,立足区情实际,制定1+14专项方案体系,统筹调动各级各方力量,精选3225名扶贫干部,组建172支驻村工作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经过五年的全力攻坚,孝南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扶贫答卷”——全区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7439户17532人全部脱贫。

因地制宜兴产业,立足特色促脱贫

“西兰花怎么卖?”“这不是西兰花,是个新品种,叫西兰苔,五块钱一斤……”上月12日,孝南区消费扶贫专馆揭牌,祝站镇河界村村民李安学带着玉米、香芹和西兰苔赶来了。

李安学小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发育不良,妻子田爱菊也是残疾人,一家四口生活艰难。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安学以一片菜地为基础,发展大棚蔬菜,不仅实现脱贫,还于2017年联合村里种植大户成立河界村第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30余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李安学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蔬菜122亩,预计销售收入能达到60万元。

一棵蔬菜,形成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是孝南区以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孝南区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制定扶贫政策,在全区61个贫困村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优质香粳糯稻、蔬菜、稻虾(鳅、蛙)共生、特色林果茶等种养产业项目168个,逐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祝站镇建成5195亩农业种养殖基地、1600亩油茶种植基地和500亩花椒基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陡岗镇60多个大棚蔬菜基地,与新华街沙沟村签订产销对接协议;杨店镇结合农旅融合,发展桃园1.2万亩……“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孝南区大力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93个,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投入资金建设光伏扶贫电站24个,建立消费扶贫专馆,带动贫困户脱贫。

截至2020年底,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7284户;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663个,项目带动贫困户663户;消费扶贫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205个扶贫产品累计销售3.5亿余元,759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156.9万元。

孝南不断健全和完善“产业造血”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硬核支撑。

就业扶贫拔“穷根”,幸福饭碗端得稳

“除了‘五险一金’外,月收入还有4500元左右。”日前,在孝南开发区恒安湖北公司从事设备技术检修工作的孝南区居民李子瑞高兴地说。

通过孝南开发区的引荐,李子瑞在三年前进入恒安湖北公司工作。几年来,专业技术有了进步,他家也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孝南区扶贫办主任刘开桥说:“孝南企业多、用工量大,脱贫攻坚的最大优势就是就业。”

近年来,孝南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或者有经营能力、缺资金的贫困人口,通过技能培训、引荐就业、创业扶持、金融扶持等系列措施,引导其找到合适岗位,拿到稳定收入,提高了扶贫质效。

新铺镇徐山村贫困户赵冬涛,因妻子患有宫颈癌无力治疗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失去生活来源。区人社局迅速与本地的米秀食品企业联系,帮助赵冬涛上岗,月收入3000余元。

孝南区对具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牵线搭桥,通过多途径向外省定向输送就业。疫情期间,还组织专车点对点送人外出务工,保障外出就业贫困人员及时到岗。

肖港镇郭杨村贫困户杨思琦因疫情滞留家乡,区人社局组织“点对点”专车,帮助他返回广州复工,并全额免去500元交通费用。返回广州后,他每月收入达1.4万元。

此外,孝南区灵活运用政策,开发拓展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通过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安置贫困户644人,人均增收6600元。

孝南区建立就业扶贫闭环工作机制,实现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2020年,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业情况稳定向好,694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较2019年增长16.65%。

就业稳定,收入有保障,消除贫困才有希望,才能实现当期可脱贫、长远能致富。

脱贫不脱责任,保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孝南区严格落实“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质量,加强动态监测、后续帮扶,切实做到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政策支持不减、帮扶力度不减。

——严把标准不降。资助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落实“四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管网延伸、集中供水等方式,保障全区12个乡镇7252户、17172名贫困群众饮水安全,61个贫困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发挥好“防贫保”作用,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

——加强后续帮扶。制定《孝南区关于着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的工作方案》,为已脱贫退出对象制定落实后续帮扶举措。

——加强整体提升。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同步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不断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继续将干部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情况纳入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体系,坚决做到工作队一支不撤、驻村队员一个不减、管理一刻不松。

孝南区把脱贫当做新起点,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促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孝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孝感日报

编辑:彭丽雯

审核:黄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