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动的感觉。
时隔十年,杭州地标龙翔桥公交车站要回归的消息推送后,后台留言爆了,满屏的回忆,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爷青回”:我的青春回来了。
在留言中,也有很多人问到同一个问题就是:当年很好吃的,几乎每个去过龙翔桥公交车站的人都吃过的臭豆腐去哪里了。
经过打听,小时新闻记者已经帮大家打听到了奶奶的臭豆腐摊的地址了。她搬去了高银街。
3月17日下午1点多,我们赶到了高银街。
高银街107号,“龙翔臭豆腐”的招牌并不显眼。
即使下雨天,外面也有人在等着买臭豆腐,而且一直没断过。
71岁的“臭豆腐”奶奶邵伟珍穿着她最爱的格子罩衫,站在操作台前给客人打包。
只有6平方米的小店面,摆着货架和油锅,有个大姐在炸,她是邵奶奶请的帮工。
门口的价目表上写着价格:臭豆腐12元,粽子9元,年糕2元,香菜1元。这是风靡一时的“龙翔桥三兄弟”,也是口碑最好的三样小吃。
来店里消费,臭豆腐是必点的。
“对,就是原来那个龙翔桥的味道。”一个大伯骑着电动车过来的,掏出百元大钞,买了两份臭豆腐。
为了养家支起了小摊
最早4块臭豆腐卖2块钱
邵伟珍是地道的杭州人,最早住在南浣纱路9号。她在杭州皮件厂上班,老公在玻璃制品厂,夫妻俩本本分分,安安耽耽生活。
厂里效益不好,老公出来了,她也办理了提前内退。
家里还有孩子要养,老公太老实,怎么办?为了养家,邵伟珍拉下脸面,干起了小商贩。
一开始,她就在家门口卖凉茶,后来跟着嫂子一起卖大饼、葱包烩。
1995年,老房子拆迁,他们搬到了开元路上,生意没停下来。
在龙翔桥公交车站旁,支个煤球炉,嫂子早上卖拌面和葱包烩,邵伟珍做下午场,卖臭豆腐、油墩儿、年糕、粽子。4块臭豆腐穿成串,卖2元一串。
粉丝中有大学教授有公交司机
也有内蒙来的列车员
日复一日,不停地做着生意,陆陆续续接到各种媒体的采访,邵伟珍渐渐变成了很多人眼里的“臭豆腐奶奶”。
“那时候只管着做生意,哪里想着红不红的。”她说,不过客人是真的多。
每天11点半出来摆摊,炉子还没有升起来,队伍已经排得老长了。“很多人一开始到我这摊位的时候,都一脸嫌弃,‘就这’?但是吃完之后,都是带着另一波人来吃的。”就这样,新客成了老客,曾经的小学生,如今都是牵着孩子的手来吃臭豆腐。客人中,有大学教授,有公交司机,有来自内蒙的列车员,更多是曾经的那些学生。
一般营业时间都要到晚上9点,每逢西湖边放烟花,看着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打老K,轮流来买吃的,邵伟珍能营业到凌晨。
换了地方依然人气很旺
微信里的三四千好友都是老客
从龙翔桥搬到高银街,也是无奈之举。
2011年龙翔桥车站拆了,但是臭豆腐的摊位还在。
邵伟珍依然做着生意,热火朝天,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一直到2015年,摆摊20年了。城市要发展,小摊得改变,邵伟珍的臭豆腐太火,很多人都建议她租个店面。都60多岁的人了,她想着休息的,实在抵不过客人们的劝说,让儿子在高银街找了店面,付了房租后就这么搬过来了。
旧店新开之前,邵伟珍放了一个长假,去了香港、韩国、日本,去了各地旅游,把她前半生最想去的地方,游了个遍。
2017年,龙翔臭豆腐“重出江湖”,儿子也接手了店铺,上午在这边,下午1点,邵伟珍来换班,一直到傍晚,晚上再让儿子过来。
很多老客人都特意找过来,就为了那一口老味道。
“你还别说,真有爱吃的,不管在哪里,都会跑一趟。”邵伟珍说。其实,她根本不用担心没有客人。她的手机里,微信好友800多人,儿子的手机里加了三四千的好友,都是老顾客。
“去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大家都不出来了,生意差了些。但是去年国庆,你没看到呀,排队都排到人家店门口去了,之后每个周末都是好多人。”
有外地游客特意打包酱料
曾有武汉粉丝一口气要过20瓶
“阿姨,你们家的酱能打包走吗?我们要坐飞机,行李箱托运,应该能封牢吧。”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徐小姐和老公两个人,站在店门口,吃掉了一整份“龙翔三兄弟”。他们是来杭州来旅游的,看到网上推荐,就来吃了,“真的没有失望,非常推荐。甜酱和辣酱,拌在一起,太绝了。回家烙个饼,刷这个酱,肯定很香。”徐小姐笑着说。
邵伟珍拿出两个小玻璃瓶,撞上满满的浓稠酱汁,再用塑料袋封口,扎牢,10元一瓶。
店门口的两罐酱,客人都可以随意加。
“孩子爱吃。”她也高兴,“去年疫情,武汉刚解封,一个客人微信上找我,说太馋这个酱了,甜的和辣的各要了10瓶,我给她寄了过去。”
这个酱呀,可是邵伟珍的“秘密武器”,有什么料,她都是保密的。儿子帮她开了淘宝店,专门卖酱,已经有1000粉丝了。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她就开始熬酱,要花2个多小时。熬完酱,邵伟珍还会去菜场买新鲜的香菜,“这个你不晓得了吧,香菜垫在臭豆腐下面,毛好吃嘞!”
靠卖臭豆腐给儿子买房买车
还有存款
已经71岁的邵伟珍,身体还不错。“不想在家里待着,还不如到店里来干活。”她的手机里,支付宝到账的声音,不时传来,“我们现在也用上支付宝了,不怎么见着钱了。”
这位71岁的杭州阿姨靠卖臭豆腐,养活了全家,还有存款,她给儿子买了房和车:“挣不了大钱,但是比在外面打工强一点。这么辛苦,也是为了一家人。”
精选过的臭豆腐,切得方方正正,放入油锅中,炸个3、4分钟就能出锅,金黄酥脆,不焦不烂,配上特制的甜辣酱,特别满足。
陈姑娘打着伞,站在路边,吃下了一份臭豆腐和一根炸年糕。“我每个星期都要来吃一次。就是很好吃,比较符合杭州人的口味。”她推荐炸年糕和粽子,年糕外面酥酥脆脆,咬下去软软的,粽子是大肉粽,炸过之后很香。
邵伟珍站在油锅前,倒腾着锅里的豆腐和年糕。“这年糕呀,时间要长一点,炸完一遍,捞上来,从中间切一段,防止它在油锅中爆开,不好看,然后再复炸一遍。粽子也是要提前切开,这样油炸更入味。”这么多年下来,如何把食物炸得好吃,她有一番经验。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