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日报记者宁波 通讯员戴春光
3月12日,大悟,大雾。
蜿蜒的胡家河穿过浓雾,从芳畈镇缓缓流过,汇入澴河。两河交汇处的这个山环水绕的村庄,因此得名澴河村。
日出渐看林雾散,如东风吹落澴河村的面纱,露出她的美丽容颜——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一
收尽春光的澴河村,数年前却是大悟县的“软弱涣散村”,芳畈镇出名的“三差村”:环境差、交通差、产业差。
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创业,相对集中在北京、天津一带。经过多年辛苦打拼,外出的村民中涌现出一批创业成功人士。
赵有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北京中昌华美、乐家优鲜、家家优鲜等连锁超市的老板,开办超市20余家。
虽说常年在外打拼,但游子心中的家乡情结却一刻也不曾熄灭,对家乡的关注一刻也不曾停止。每年,赵有华等这些已在外的游子们都会相聚澴河村。
澴河村并不是贫困村,但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却比不上周边的贫困村,这让澴河村的游子内心五味杂陈。
2018年底,赵有华、赵保亮、赵香成等人在北京聚会,聊到家乡的发展,大家纷纷表示反哺意愿,改善澴河村的人居环境,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捐款捐物,杯水车薪,不可持续;发展产业,缺钱缺人,难以兴旺。大家反复协商,期望找到一条适合澴河村的发展路径。
“目的只有一个,把澴河村建设成为‘让城里人向往、让农村人留恋’的美丽新农村。”赵有华等澴河村人表达出共同的愿望和心声。
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几经讨论,大家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并推荐赵保亮回乡具体负责经营。
赵保亮原来在北京经营厨具用品,事业小有成就,而且家在北京,现在要回老家经营合作社,一时也难以下定决心。
“我负责发展资金不断链,负责种养技术和产品销路。”为解除赵保亮的后顾之忧,赵有华还承诺,由自己公司每月给赵保亮发放生活费5000元,并让其在自己的连锁超市入股,有稳定的收益。
吃了“定心丸”的赵保亮跟妻子商量时,遭到坚决反对。好在妻子当时在外地为上高三的儿子陪读,赵保亮便先斩后奏,事后才多方做工作终获理解。
2019年清明节后,赵有华认为时机已成熟,便在澴河村民微信群里发出倡议:在外经商的村民,有意愿的每人出资10万元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并且“丑话说在前头”,投资纯属自愿,也不以盈利为目的,重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众筹”倡议发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赵凯、赵香成、赵从文等30余人立马表态愿意出资。大家还在群里相约,当面协商具体事宜。
为把事情敲定,大家先后开了几次会,决定成立合作社,结合本地优势,发展蔬菜、果树种植,养鱼、养鸭。
不久,大家承诺的出资到账200余万元。赵保亮也回乡走马上任,当年4月,赵河沃谷种养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赵有华任董事长,赵保亮任总经理。
流转土地、开垦荒地、建蔬菜基地、挖鱼池……在赵保亮的主持下,合作社很快运作起来,这也让大家信心倍增,陆陆续续又有村民出资入股,目前股东达41人。
三
万事开头难,发展产业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近两年时间,赵保亮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合作社先后试种了油菜、小麦、西瓜,栽植了李树、桃树、冬枣、枇杷、葡萄,“人放天养”的小龙虾、甲鱼和生态鱼。
澴河村位于胡家河畔,沿河一片疏松肥沃油砂地,适合种植蔬菜。去年,合作社试种10亩本土红萝卜,收获了四五万斤,品质很好,俏销本地市场。考虑到大规模种植后的市场销售,合作社运了一部分到北京中昌华美超市试销,结果北方人习惯吃白萝卜,销路并不理想。
现在,合作社已与中昌华美超市达成供销协议,开始试种北京超市俏销蔬菜品种。
“我们有销售渠道的优势,关键要有好产品。”赵保亮告诉记者,经赵有华牵线搭桥,依托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北京硒施宝生物公司的技术力量,合作社准备发展特色富硒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目前,合作社正在筹备建设50个蔬菜大棚,种植螺丝椒、碱地西红杮等特色蔬菜。
赵保亮介绍,随着产业发展,合作社将链接更多村民,让他们在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面有稳定收益。另外一方面,村民发展产业项目,合作社也会全力支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不仅仅是发展产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一起,发动群众做好疫情防控、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记者进村时看到,进村道路拓宽和绿化工程正在施工。澴河村委会主任赵从俊介绍,资金来源于合作社股东为主的村民的捐资。
“人气旺了,正气足了,心气顺了。”赵从俊总结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变化是“三少三多”: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群众笑脸多了,脏乱差少了、洁净美多了。
芳畈镇宣传委员戴春光说,在外创业成功村民“众筹”反哺家乡,充分利用他们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参与乡村振兴,这种探索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