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华春莹为她“代言”、单霁翔为她颁奖

04-25 11:51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推特上推荐她的作品,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现场为她颁奖,微博热搜上网友连连惊叹 " 这是刺绣能做到的吗 "……

4 月 24 日,苏州高新区镇湖绣娘陈英华带着她的 " 宇宙星空系列 " 刺绣作品登上 2021 年 " 中国航天日 " 启动仪式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的领奖台,捧回国家航天局首届 " 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 " 特别奖。

△单霁翔现场为陈英华颁奖

从 2006 年起,陈英华就开始尝试用 10 多种针法来再现天文奇观。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如今,她的 " 宇宙星空系列 " 版图已经增加至 26 幅作品。

△陈英华获得 " 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 " 特别奖

星空浩瀚,

" 我想用苏绣去表现它的美 "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4 月 24 日中国航天日当天,以 " 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 " 为主题的第 6 届 " 中国航天日 " 主场活动在南京拉开帷幕。据了解,为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传播科学精神,繁荣航天文化事业,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航天基金会,在中国航天日当天,首次举办联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公益赛事—— 2021 年 " 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 "。大赛下设平面类、摄影类、服饰类、新媒体艺术类等比赛单元,以 " 航天 + 文艺 " 的跨界形式,搭建起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陈英华(右一)介绍刺绣作品

绣娘陈英华凭借 " 宇宙星空系列 " 作品从全球 500 位参赛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不仅荣获 " 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 " 特别奖,获奖的系列作品还在 " 中国航天日 " 科普展主体展区正式展出,吸引了现场众多嘉宾的目光。" 这是国家航天局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艺术大赛,星空系列作品是本次大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工艺美术类的获奖作品。"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刺绣作品《蟹状星云》

△刺绣作品《马头星云》

△刺绣作品《猎户座大星云》

活动现场,陈英华还带来了五幅刺绣作品,其中就有最为著名的《蟹状星云》《马头星云》《鹰状星云》《猎户座大星云》以及新作《石刻天文图》。其中,《石刻天文图》是陈英华历时两年多的全新创作,此次展出,也是《石刻天文图》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刺绣作品《鹰状星云》

△刺绣作品《日斑》

△ 刺绣作品《黑洞》

原作 " 苏州天文图碑 " 是现存最早的一块完整的图文兼备的石刻文献,绘图撰文约于 1190 年,镌刻于 1247 年,距今已约八百年,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我很喜欢航天元素,我想用苏绣去表现它的美。" 陈英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座石碑历时久远,为了得到清晰的图片、抠准每一个细节,她跑去博物馆拍照,找历史资料还原石碑的原始尺寸," 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天文图中的 1409 颗恒星点位一个都不能错,下部的释文 2140 个字,一个字都不能落下。"

星空系列艳惊国际,

" 我要把它们留在中国 "

48 岁的陈英华出生在苏绣之乡——苏州镇湖。上世纪 70 年代," 女孩学习刺绣 " 是镇湖上人人恪守的传统,自然而然陈英华从小就接触刺绣。刺绣的入门之路寡淡且漫长,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练习,在一些人看来非常枯燥无趣,在陈英华看来却是一种享受。" 一坐下来刺绣的时候,我就觉得心很静,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2006 年,陈英华第一次看到天文望远镜记录下的星空照片,被宇宙的美丽震撼,她决定尝试用苏绣再现天文奇观。为了绣出星云绚烂的色彩、缥缈的轮廓和朦胧的意境,她不断创新针法,绣了拆,拆了绣是常有的事,最后选用的部分丝线已经还原到桑蚕吐丝的粗细,是普通丝线的十六分之一。历时两年多,陈英华用 10 多种针法,以刺绣独有的艺术语言,完成了 16 幅作品。如今,她的 " 宇宙星空系列 " 版图已经增加至 26 幅作品。

2012 年,陈英华的作品 " 宇宙星空系列 " 在第 28 届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 展出,引起了国际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惊叹。参展人员提出想购买这组刺绣作品," 我觉得放在中国的科技馆和天文馆更加合适,我很喜欢航天,我要把它们留在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 陈英华说。

△刺绣作品《海王星》

以针为笔绣春秋,

" 我为故宫博物院复制文物 "

2003 年起,陈英华开始参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的刺绣文物复制工作。" 故宫的文物对色彩和技法要求非常高,没有扎实的功底很难完成。" 陈英华说,很多文物已经很难看出原本的色彩和精美," 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件一件还原出来,呈现在大众面前。从 2003 年到现在,我们已经为故宫博物院修复了 100 多件文物。"

△刺绣作品《米珠龙袍》

" 米珠龙袍 " 是陈英华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件康熙赐给三公主的皇家公主礼服上,八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件龙袍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龙鳞上小米大小的珍珠。40000 多颗太湖淡水珠,在陈英华 1000 多个日夜的巧手缝制下,变成龙鳞盘踞在龙袍之上,而这件作品也被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除此之外,多年来,陈英华绣制的《百鸟朝凤》《单面绣宫灯》《坐垫迎手》《百鸟争鸣》《耕织图》《折枝牡丹系列》等文物复制作品先后被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收藏。

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陈英华前往清华美院系统学习现代绘画和色彩理论。为了传播苏绣文化与苏绣技艺,她义务到特殊教育学校为学生传授刺绣技艺,还曾赴土库曼斯坦、毛里求斯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访问。" 苏绣有 2000 多年的历史,针法灵活,绣工精致,形象传神,我希望用苏绣丰富的针法结合现代创新针法来表现天体的形态、层次、色彩和精细的结构,实现刺绣艺术与题材的创新。" 陈英华说,对她来说,刺绣是喜欢也是坚持。

陈英华直言,最初绣制星空系列的时候,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航天爱好者的喜欢。" 我始终是一个手艺人,未来我还会继续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创作更多的作品,带着中国苏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  编辑:汤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