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湖北之最㊾丨 唯一一个由毛泽东亲自扶棺送灵的人是谁?

05-10 11:07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曾有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为战友抬棺下葬。享此殊荣者,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出生于湖北黄冈的张浩烈士。

图为:张浩同志

张浩(1897—1942),原名林育英,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林家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林仲丹,化名张浩。张浩和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龙华24烈士”之一的林育南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兄弟,还和林彪是堂兄弟。张浩年长林育南一岁、长林彪10岁。林彪是在张浩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走出家门、考入黄埔军校的。张浩在林家排行第八,林彪等弟弟们都尊称他为“八哥”。

图为:1937年9月,张浩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任弼时等在陕西云阳。后排左起:任弼时、刘伯承、张浩;前排左起: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欧阳钦夫人蔡银香。

不辱使命 肩负回国重任

1922年,张浩经林育南、恽代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1924年5月,张浩去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33年,张浩化名李复之到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党中央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共产国际为了传达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恢复和我党中央的联系,决定由张浩回国。

回国途中,他穿着一件无面的羊皮大衣,装扮成从蒙古回来的小商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塞外雪虐风饕,人烟稀少。张浩同志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跨越沙漠,不辱重任,终于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带回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密码。在12月17日召开的瓦窑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从而为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图为:毛泽东同志为张浩书写的挽联:忠心为国 虽死犹荣

如果不是张浩受共产国际委派,只身穿越蒙古沙漠,到达陕甘宁边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有力遏制了张国焘的另起炉灶,那么一部中共党史也许会改写。正是因为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源源不断打电报给红四方面军,批评张国焘分裂党的错误,要求他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北上和中央会合,张国焘才被迫取消伪中央,北上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此在党内地位一落千丈。张浩在延安去世时年仅46岁,毛泽东送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词。

鞠躬尽瘁 延安青山埋忠骨

张浩同志自1939年春担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集中精力主持开展抗日战争中的职工运动。他主持创办了《中国工人》杂志,继续训练培养工运干部,关心和支持边区的工业建设,把许多从大城市来到延安的产业工人派到边区各个工厂去工作,为边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不顾多病的身躯,长期忘我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于1940年庆祝五一的大会上,突然脑溢血病发作,引起半身不遂,一病不起。不久发现他的心脏肿大三倍,肝脾肿大,肺水肿,肾脏有病,进而全身水肿,两条腿肿得穿不上鞋袜,腿上的皮一块块往下掉。他睡在病床上,自知病体沉重,难以治愈,但是仍象过去一样关心党的事业。

张浩同志在弥留之际,只是说: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看到了曙光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他要求葬在青年文化沟桃花岭。桃花岭和党中央毛主席所在地杨家岭隔河相望。他敬仰毛主席,忠于党中央,深情地说:“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中央批准了他的遗愿。毛主席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表示了对张浩同志的敬重。

3月9日,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徐特立等中央负责同志亲自为张浩同志执绋,抬棺,将烈士葬于桃花岭山顶。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一次执绋抬棺。毛泽东还亲自为张浩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墓碑。在党的历史上,在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张浩享受了这一殊荣。1970年张浩墓迁入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来源: 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

编辑:孙亚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