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约300万居民,大东湖深隧至今累计输排污水超1亿吨

05-18 10:46  


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自去年8月31日试运行以来,目前已进入常态化通水运行阶段。截至今年5月17日,累计输排污水已超过1亿吨。

作为国内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和重点民生工程,大东湖深隧是武汉城投集团和中建三局创新商业模式和投融资体制,按照“投资+建设+运营”的PPP模式合作投资建设的示范项目。

污水传输系统透视图。通讯员栗志乾 提供

大东湖深隧项目总经理阮超介绍,大东湖深隧主隧全长17.5公里,横跨武昌、洪山、青山和东湖风景区,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平均埋深超过30米,对地面及地下管线影响极小,为城市发展预留宝贵的地下浅层空间资源。“通水后,大东湖深隧将半个武昌城的污水运送至主城区外的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化处理,服务大武昌片区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

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监控室。通讯员栗志乾 提供

在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内,超大液晶显示屏上布满各种数据,一目了然,这是大东湖深隧的智慧运营系统。项目运营总监廉文杰介绍,系统采用“一张图绘所有”的概念,集成了综合管理、应急调度、淤积预警、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功能模块,展现统计分析后的关键数据,如同大东湖深隧的“大脑”。“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不断搜集处理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形成一套最优的管理、调度方案,在未来甚至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运营。”

廉文杰说,由于大东湖深隧内部深埋地下,一旦运行起来,将始终保持满水状态,无法直接观测管道内部情况。因此,项目探索推出健康监测系统,相当于深隧的“心脏”,由四组脉冲流量计组成,通过固定频率“搏动”,感知深隧4个分段的内部情况,一旦发生流速异常或声音异常,可以精准定位损伤位置,防患于未然。

无人机巡线。通讯员栗志乾 提供

另外,无人机巡线系统相当于深隧的“眼睛”,可以捕捉深隧沿线地表的高清画面并通过5G信号实时回传,防止外部行为破坏深隧结构。

水下机器人运行模式示意图。通讯员栗志乾 提供

水下机器人则是深隧的“触手”,可以在高流速、高水压、具有腐蚀性、能见度低的水下环境实现隧道运行状况检测、清淤、修补功能,帮助深隧保持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孙亚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