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5日,我市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雷电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孝感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
老澴河一期综合治理工程
年初已宣布完成
短时间这么大的雨落下来
老澴河沿岸片区有没有经受住检验?
本报记者走进老澴河片区
以西湖桥安置区为例
一探城市双修治理成效
探访西湖桥告别积水历史
15日下午大雨初歇,西湖桥安置区绿草吐芳,空气清新。小区空地上一丝水渍也看不到,几位老人正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悠闲地聊天、散步。
老澴河综合治理两岸新貌。
“西湖桥片区实施改造后,在原易积水区域建设的安置小区,近半年来经历住了大到暴雨的考验,基本没有出现积水情况。”西湖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饶耀华介绍。
但在老澴河改造前
这里是有名的积水“重灾区”
当时,该片区所在的南壕沟、沿河边、西门外正街等处,紧邻老澴河,地势低洼,排水管道“年岁”太长,下雨就积水,雨大一点河水还会倒灌。逢雨“看海”成为最让社区和居民们头痛的“顽疾”。
“南壕沟58号每回都淹得最厉害。”80多岁的石凤山老人搬进安置区前就住在南壕沟58号附近。他还清晰地记得,住在那里的居民下小雨蹚水、下大雨完全出不了门的情形。“水没到了膝盖,得好几天才退。”老人比划着描述。
5月15日,西湖桥安置区绿草吐芳,空气清新。
在社区工作15年,饶耀华对此更有切身感受。“办公室里常年备着雨衣和加高防滑雨靴。”一下雨,社区成为最忙的地方,居民求助电话响个不停。饶耀华等社区工作人员披上“战衣”、蹬上“战靴”紧急出动。“其实真淹了水,我们也干着急。水小还能想想办法排出去,水太大就只能帮不能出门的居民解决生活问题。
破题连片改造解决“内涝”
为了治愈易积水这块“心病”
西湖桥社区想过很多办法
每年汛期前,社区就组织工作人员清理下水管网、疏通河道,以便让水排得更顺畅;
平时积极关注下水道堵点,随堵随清;
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减小下水道“负荷”……但成效并不明显。
改造后的老澴河与槐荫河水系联通。
究其原因,饶耀华认为“小打小敲”并不足以让老旧的下水管网“焕新”。像南壕沟,地方不大、人口密集,因为历史原因,部分下水道上还做了房子,雨污通道几乎被完全堵死。“下水道就像城市的‘血管’,如果变细,硬化得厉害,当然药石难医。”饶耀华这样解释。
2017年底,孝感正式启动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实行棚户区连片改造,这给西湖桥社区的易积水点治理带来曙光。
2020年12月24日,西湖桥社区安置区还建居民正式回迁。新修建的小区配备“加强版”排水系统,提升了排水能力。同时还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水往河道溢流量,进一步削减污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因为沿河,安置区实际比社区其他地方要低几十厘米。得益于排水系统的升级,你们看,连最低洼处也不存在积水。”饶耀华指着安置区地下车库干爽的地面说。
思考“城市双修”任重且在即
老澴河综合治理
让西湖桥社区往年的积水“重灾区”
不再内涝
沿岸其他社区积水点
也在渐渐消失
老澴河综合治理,是我市以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新发展理念谋划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019年,孝感市政府编制孝感老城区片区“双修”规划并出台了《孝感市老城区片区“双修”实施办法》,对孝感老城区西至澴河、东至槐荫河、北至北外环接京广铁路、南至老澴河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老旧小区,以片区为单位进行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此次老澴河片区初步经受住暴雨考验,见证了城市双修的成效。
城市内涝是个普遍性难题,我市正逐渐形成孝感方案。
2020年4月22日,孝感市西湖桥黑臭水体整治项目现场,工人们在进行U形槽挡墙建设施工,挡墙高3.5米,槽底宽8米。
治理城市内涝要精准施策。这次雨大势急,城区部分地方形成积水,但很快消退,主要得益于近年海绵城市建设。记者发稿时获悉,我市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获全省考评第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加快实施城市双修,比如北京一路、乾坤大道几处积水区,待熊咀片区城市双修完成,便可迎刃而解。
城市建设重建更要重管。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城市管理是软件。解决城市内涝也需要软硬兼施。此次暴雨,城区积水能快速消退,交警、城管等部门迅速行动,排堵清障,也是重要因素。今后,如果基层社区、小区物业、广大志愿者都能共同参与,相信急雨不再成渍。
城市建设更需要市民有主人翁精神。每一位市民,都应支持城市双修,克服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不便,多些宽容,少些埋怨。这样,不仅是城市建设更快,“五城同创”目标也能早点实现。
综合治理改造中的老澴河。
无可否认,暴雨之下,我市城区仍会形成一定的积水堵点。但也正说明了城市双修需要继续推进深化,方能促使城市更新。
孝感的城市双修已起步
成效初显,但任重且在即
借力城市双修
让未来的城市更美好
我们期待
(来源:孝感日报 编辑:陆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