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城区排涝“巷战”

05-22 09:33  

孝感日报讯  记者董晓芳  刘艳  郑玉欢  

一场大雨,考验一座城市。

虽然,上一场暴雨孝感城区经受住了考验,但城市积水带来的内涝却依然警示着我们。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城市内涝?我们城市的排涝能力究竟如何?

如何标本兼治来破解难题,尽快治好城市内涝这个“城市病”?

为此,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为什么有积水?

——14日至15日,城区累计降水量全国第一,是同期的5倍多

市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14日至15日,我市降水总量达到48.2—181.4毫米,其中最大降水181.4毫米出现在孝感城区。孝感城区这两日的降水总量为全国第一,每小时平均降水达到7—8毫米(约7.5毫米左右)。其中,15日凌晨3至5点雨势最急,降水量达到77毫米/小时。

而反观去年同期,14日至15日,全市总降水量仅为2.2—33.3毫米,整个5月中旬,全市降水总量也只达到6.5—74.6毫米。

相比而言,今年同时段的最高降水量为去年的5倍多,甚至超过去年整个5月中旬最高降水量的2倍。

城市内涝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预警,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我市14日至15日的降水量超过红色预警标准。高强度的局部暴雨发生,是造成孝感城区短期内涝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孝感城区积水都是通过排水管涵渠、排水泵站、闸门、河流等渠道外排。水情雨情预警一起,城区水工程调度管控立即从日常模式切换成防涝模式。细化至各泵站机组何时启动抽排、如何分步实施,都有明确规定。

以城西泵站为例,按要求泵站前池水位应控制在21.5米以内。15日凌晨1:51,临时应急值守人员按操作规程启动一台机组抽排,2:36开启多台机组,至6:00就已经全部机组“火力全开”,达到满负荷运转。

而14日至15日暴雨期间,孝感城区周边泵站累计向外排水2759万立方米,相当于五分之一武汉东湖的水量。

排水管网被树叶、垃圾等堵塞时,也会导致排水不畅。

此外,槐荫大道改造、熊咀片区城市双修未完成,也影响了排水顺畅。后期改造完成,道路配套排水管网得到完善,城区排涝水平将随之提升。

从一天到一小时,积水快速消退原因何在?

——从预防到抢险,科学调度,全市各部门全力开展应急值守和积水处置

“这场暴雨后,城区绝大多数积水点在1小时内便消除。而以往,则需要一天时间。”

从一天到一小时,积水快速消退。这样惊人的变化,得益于背后“孝感力量”的迸发。

早在4月底,我市就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孝感城区2021年排水防涝联合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构建起一个包括住建、城管、水利和湖泊、应急管理、公安交警、孝南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湖北澴川国投集团公司、国网孝感供电公司等在内的12个成员单位的任务分解框架。

各成员单位针对各自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分头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细化责任落实到人。

提前做好排水防涝工作自查,找出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我市按照突出重点、消除隐患的原则,确定13处城区易涝点,制定“一点一策”。由市城管委牵头与孝南区政府共同负责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防涝没有“局外人”。14日至15日的防涝排渍大考中,各部门上下联动响应,实施力量优化组合。

“15日凌晨看到雨势不减,我们就做好应急准备。”孝南区城管局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祁碧辉回忆说。

当天早上,他和服务中心的工人师傅冒雨来到“责任区”长兴工业园易涝点,一边疏导交通,劝阻车辆,一边打开雨水篦子,用水泵抢排。“不然工业园区积水不可能那么早消退。”

越是下大雨,越冲锋在前。城管、水利和湖泊、应急管理、公安交警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打响排涝“巷战”。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黑夜中、暴雨里,他们奔波在街巷道路上,守望在易涝点附近,巡查每个可能出现积水的地方,上接01版甚至徒手清理排水口,涉险拦停穿水车辆……为城区筑起防水防涝的“铜墙铁壁”。

至5月19日,人保财险公司接涉水车险报案97笔,估损金额58.03万元;而去年同期涉水车险接报案近250笔,赔付金额达到255万元。

怎样根治“内涝病”?

——系统治理、多方努力,既要有良好排水系统的硬措施,也要有科学统筹的软举措

上场暴雨,以城市紧急应急响应的成功作为收尾。6月中旬,梅雨季即将到来,孝感又会如何应对?这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内涝防治水平,为孝感“五城同创”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内涝防治不仅仅是排水系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城市建设方方面面。彻底杜绝内涝,还须系统治理、多方努力。

以完善的机制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当前,海绵城市怎么建,如何应对建设难点,仍在探索中。要进一步提高排水管网的新、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建立预警与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应急处置体系,为防灾响应赢得宝贵的时间,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以高效率提升治理效果。城市建设考验着管理能力。上场暴雨,高效率的排渍疏通,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排涝是一套完备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协同工作。在管理上,或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设立针对排涝工作的统一法规条例,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以好作风担当作为。作风,决定作为。通宵作业、带伤上阵……关键时候,党员干部以过硬的作风推动担当作为。他们冲锋在前,攻坚克难;而普通市民,也各尽所能为城市防汛出一份力。众志成城,方能保安全、保民生。

到2025年,我市将建成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新建成地下综合管廊达到10公里。但排水防涝系统建设非一日之功,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城市的光鲜亮丽让人心生自豪,但城市的风雨不动,才最让人安心、让人热爱。相信经过严密细致的规划、科学系统的治理,我们的城市终会破解内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