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二号发射成功!送6.8吨物资"上天"

05-30 10:0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9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屠海超 摄

杨熙 摄

参加此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71次飞行。本次任务也是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网站 截图

5月16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原定5月20日凌晨1时许发射,后因技术原因推迟。

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唯一“货运专车”

飞船总指挥冯永介绍,天舟二号是空间站工程建造阶段的首艘飞船,将运送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所需的生活用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物资以及用于天和核心舱补加的推进剂, 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在轨寿命不小于12个月,发射重量13.5吨,运货能力6.9吨,载货比超50%,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天舟二号配置主动对接机构,具备全相位自主交会对接能力,可多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

在轨运行期间,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保障首批3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完成为期3个月的驻留任务,并开展遥操作交会、前向对接口补加试验、机械臂转位试验等关键技术验证。

后续,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后向对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向对接天和核心舱,将完成中国空间站首个“一”字构型。

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唯一“货运专车”,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长征七号当初立项就是为发射货运飞船,因此本次任务是其履行空间站建设使命的第一次应用发射,意义重大。”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孟刚说。

天舟二号带了什么货?

天舟二号此行的主线任务是把航天员和空间站所需的物资送上天,物资包括推进剂和货包两大类。

天舟二号的推进舱不仅要满足自身动力需求,还要为空间站核心舱在轨运行补加燃料。货船系统为此设计了多个“油箱”,在密封舱外通过管路运输,使其与密封舱隔离,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

货舱要满足航天员生活、工作的需求,本次飞行携带了160多个货包、200多件货物。

中国航天报 图

“有两件宝贝疙瘩很特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徐小平介绍,本次运输的货物中有两套航天员舱外服,每件重100多公斤,它们是航天员抵达核心舱后执行舱外任务的必备物资。

“5组20个气瓶,是空间站的耗材。”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系统主管设计师王冉介绍,这些气瓶看起来和普通的氧气瓶很像,但材料安全性更好,里面装着氧气、空气、氮气等各类气体,身处真空环境中,人体平时无意识中呼吸的气体变成珍贵资源,这些气体将在必要时候要为空间站补足气压。

“在天上,水资源也很珍贵。”王冉补充,进入空间站的水要装进软体水囊中,本次上行的十几个水囊不仅是日常用水的一部分,还可以水制电解氧。

除了保障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天舟二号还携带了一部分科学试验载荷和空间站建设需要使用的备份舱门。

天舟二号物资运输的使命完成后,还将验证验证空间站机械臂在轨操控技术,为实验舱转位做铺垫。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周志勇介绍,航天器对接机构、转位机构、机械臂是三套独立的装置,对接机构可以分别与另外两套机构配合,完成空间站舱段转移动作。

天舟二号两次“推迟发射”,他们经历了什么?

长征七号火箭是为了满足中国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货运飞船作为向空间站及空间科学实验室运送货物和推进剂等物资的使者,被亲切地称为太空“快递小哥”。

此次“太空快递”的送达,可谓一波三折。

5月20日凌晨,原本计划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临时发布消息: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发射时间另行确定。

时间回到5月19日下午1时许,长七遥三火箭已进入负12小时发射流程。煤油加注、液氧加注……发射依规程按部就班有序进行,传话筒中的一句句“正常”不时传来,每一名试验队员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当天晚上21时40分,距离发射不到3个小时,发射指控大厅中的数据信息显示:“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陡然间,发射大厅现场陷入一片寂静。

出问题了!偌大的火箭,庞大的系统,漏点在哪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动力系统指挥邵业涛说:“我们的低温火箭又将经历一场严酷的考验。”为此,试验队员开始了连续80多个小时的煎熬。

长七遥三试验队员们来不及多想、顾不上休息,迅速组织问题排查,有序推进故障分析。一名控制系统试验队员说:“不让产品带着一丝隐患上天,是我们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如此才能稳妥成功。”

哪个部段出了问题?阀门的问题?还是零部件的问题?

当时,火箭箭体已完成加注,尾舱内一直处于热氮气吹除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试验队员必须要带呼吸面罩进舱。火箭院211厂天津火箭公司工艺员国冰正在发射塔9层确认整流罩最后状态。一听说有问题,他来不及等电梯迅速跑向发射平台。确认队友们要进舱排故后,他二话没说赶紧去取抢险物资,扛着40斤的气瓶在楼梯间爬上爬下。

随即,两名总装人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从50公分见方的舱门钻进了箭体。舱内一片漆黑,气体吹除的声音震耳欲聋,密闭空间的憋闷、零下183摄氏度的酷寒,一切都无暇顾及,他们攀爬在箭体结构件上,仔细镇定地摸索着检漏点。“找到了!”两次核查后,问题暴露,但很快后方传来消息,这并非“元凶”。

距离发射预定时间还有不到2小时,最终决定:“推迟发射。”

失落占据了试验队员的心情,“心凉了半截”,然而,大家更明白:这是指挥部经过慎重研究的结果,不让火箭带一丝隐患上天,这是底线,不可动摇。

5月20日,试验队员先后分4拨再次进舱排故。“又有希望了!”试验队员们再次迎接5月21日凌晨的发射。好事多磨,负8小时液氧补加之后,异常再次出现,发射再度推迟。

又是一夜无眠。

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9天,火箭燃料两加两泄,高温高湿高盐雾之中,一枚“冰箭”要经历怎样的磨练?

为了进一步摸排故障,试验队员仍然要一批批进舱。舱内低温、憋闷,一名试验队员刚出舱便吐了一地。然后,没有人因此而退缩。连续48小时作业后,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叫累。

长七是名副其实的“冰箭”。火箭第一次推迟发射后,试验队员发现,箭体出现结冰现象。“火箭在大量的低温燃料加注后暴露这么长的时间,这是第一次。”火箭院211厂天津大火箭公司57车间副主任赵鸿飞说。五月的海南,酷暑难耐,室外温度36摄氏度,湿度达到了90%以上,冰箭之中,零下183摄氏度的低温。“冰火两重天”考验着火箭,也考验着每一名试验队员。箭体上,氧箱前的短壳上,冰块一个接一个,大的足足有三四十厘米长、10厘米厚、10厘米宽。队员们用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冰,还专门有人拿着兜子接冰,唯恐冰块伤到产品。

针对海南的高湿环境,长七火箭需要做好万全的防水。负12小时正常流程下,总装人员会按照时序拆除可能影响飞行或者分离动作的防水。历经两次发射推迟,拆防水、补防水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反反复复中,试验队员不眠不休。这批天津大火箭的总装团队里,90后的年轻人占了90%以上。队员们眼睛里夹杂着红血丝,双腿起满了痱子,嘴上却说:“我们还能行。”

文昌发射场,试验队员紧张地奋战着,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一拨拨航天人牵挂着这枚待发的火箭。每一个人都为了使命奋战。

5月20日凌晨1点,北京,火箭院211厂23车间员工宋征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产品出问题了!”放下老组长的电话,宋征悬着一颗心,跨上摩托车火速往单位赶。

车间里,工艺人员、质量人员、生产人员全都在场。短暂的会议后,每个人按照各自任务立即行动。宋征需要乘第一班飞机赶往文昌发射场更换产品。这是他第一次进发射场,也是第一次目睹火箭的真容。当看到高大帅气的长七遥三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上,一股激动在他的心底升腾。

与此同时,火箭院703所余小军也正在赶往海南。他的工作任务是配合拆除包覆在产品外的绝热层。该产品与火箭其他重要产品距离很近,只有包覆上绝热层才得以正常运作。因此更换产品前,绝热层必须要首先拆除。狭小的空间里,余小军生怕把箭体内的某个部件踩坏了,只把两只脚轻飘着放在两个固定的支撑点上,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产品周边结构复杂,凹凸不平,余小军仔细地抠除着,连每一个螺钉上的铅封丝都不放过。由于特制工具无法运抵海南,余小军只能拿着水果刀一点点儿往下挖。为了更好地工作,他不能戴手套,因而手上密密麻麻留下了许多道划痕,用酒精布一擦就疼。

等到余小军清理完,宋征就要“上场”了。产品的装配,宋征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上塔装配还是头一回。为了万无一失完成任务,他提前3次上箭模拟操作,反复思考各种可能。狭小的空间里,力矩无法整圈施加、周围产品干涉复杂……他打破传统的安装方式,与团队成员制定详细的分解再装方案,最终五进五出,连续作战18个小时,完成了全部更换。舱内的他,几乎全程单脚站立,汗水一次次湿透衣背。5月24日早9时,出舱的那一刻,宋征扶着扶手才得以站稳。那一刻,他紧绷的神经总算得以舒缓。

针对发射场传回的数据,总体设计部后方保障人员马上追溯事件链,对现有的所有异常参数合并同类项,并提取8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单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复现试验;火箭院15所地面设备逆流程涉及110项302台套产品,推迟发射以来,他们共梳理出了1031项产品状态全面分析检查确认项目……

5月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发射塔架上,有的试验队员精心擦拭着火箭整流罩的“罩衣”,还有的试验队员用毛巾一丝不苟地擦拭着箭体……

5月26日,模拟发射演练;

5月27日、28日,加注准备;

5月29日,推进剂加注,晚8时55分成功发射!

“这是空间站建造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我们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我们追求的就是‘稳稳的成功’。”火箭院长征七号火箭型号总师程堂明说。

火箭院院长王小军说,火箭连续两次推迟发射,三次准备发射,其间经历了推进剂全卸出,能够取得最终的发射胜利,这是研制队伍用短短7天艰苦卓绝的工作换来的。航天人在工作中坚持“严、慎、细、实”,是为胜利而战,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编辑:汤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