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琦
今年初,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暨市委农村会议提出以“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强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风劲好扬帆。与当下火热的大环境相匹配,应城市积极探索乡村建设有效路径,紧密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城区龙头、产业为先,有力推动“三项行动”落地落实。
党建引领
夯实振兴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就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对此,应城市对23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进行整顿,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应城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打下“和”的印记。
一组数据很直观。在应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上,注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478家,开展志愿服务3.88万余次、累计时长14.27万小时,实现全市17个街道、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9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覆盖。目前,应城县级以上文明村比例达70%以上。
应城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大对许白昊革命英雄业绩展示厅、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杨业功故居等本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因“和”而得“美”。在建设城北办事处西十村、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郎君镇知府村、黄滩镇卢庙村、杨岭镇祝墩村、汤池镇舒景村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基础上,扎实开展整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面子”美,“里子”实。应城通过文化墙、道德讲堂、标语宣传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空间,引导新媒体、自媒体从业人员创新方法手段,讲好应城故事。
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在应城不断聚合。
龙头带动
补齐发展短板
“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统筹规划,抓实工作举措,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市委书记吴海涛对应城市抓“三项行动”促乡村振兴提出殷切期望。
应城清醒地认识到,抓“三项行动”、促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城区龙头”,以中心城区为基础,按照“南延、西进、北扩”的原则,推动城中和城北、四里棚部分区域与开发区和黄滩部分区域一体发展,扩大建城区规模。
延展骨架,铺开路网。应城通过实施曹大公铁立交桥、王桥路穿铁南延、G347国道应城段等重大工程,以汉宜线为轴心的“外联内畅、四通八达”路网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形象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推进汉江引水工程向东马坊、长江埠、郎君等延伸。由上一级政府统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解决安全饮水、污水排放问题。完成农村电网、通信网改造任务,提升用电、通讯保障水平。
夏风吹过应城“东大门”——东马坊街道办事处,草木葳蕤之中,小城镇美景尽收眼底。
自“擦亮小城镇”行动开展以来,东马坊完成违建拆除4处1万余平方米,打通断头路2条,新建文化广场2个,道路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
和东马坊一样,应城建立“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项目库,共立项97个,计划投资4.16亿元。
城乡功能在“对标补短”中提档升级。通过改造城南、西大街、杉树路、汪家台4个片区87个老旧小区,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提升。爱漫教育城、特殊教育学校、西城区学校、三合公办幼儿园和开发区幼儿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产业支撑
启动竞进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应城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适合对路的产业,启动竞进引擎。
该市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打造东部绿色化工发展区、南部综合种养发展区、西部农文旅养发展区、北部特色种养发展区和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
产业怎么抓?应城规划发展“七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应城市“四大家”领导任产业链“链主”领衔推进。
——以中磐粮油、金丰粮油等20家糯稻初加工企业为基础,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打造“华中糯稻产业第一园”,建成全国糯稻产业发展示范区,成为未来“糯稻标准制定者”。
——支持牧原、新希望、新好农牧、宏达养殖等生猪养殖、禽蛋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现代化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 ——支持扩大稻鳖、稻虾综合种养,推进水产品产供销一体。
——提高应城豆皮、黄滩酱油、菜籽油(茶油)等农产品产能,壮大特色乡土品牌。
——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支持湖北富邦科技公司建设孝感市首个数字智慧农业示范园。
——支持新都、双环、富邦、久大、嘉施利(应城)、回盛科技、纽科源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有机肥、饲料、兽药等产业。
——支持爱漫文旅小镇、楚珍园、香顺园、葛蓬岗、天晓阖等农旅养融合示范点的基础设施提升,促进特色农文旅养融合,形成全域旅游示范区。
引擎发动,力从地起,应城加强与武汉理工、华中农大等9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借智借力,普及新科技、新技术,驱动创新发展,形成同频共振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