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三代从军,共续忠勇血脉

07-05 16:47  

连日来,在安陆市最美家庭故事宣讲中,赵棚镇腊梅村魏国强一家三代从军卫国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从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再到和平年代,祖孙三代人参军卫国,在不同时代抒写同样情怀。

魏华升:追随李先念,冒死救下战友

魏国强说: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鲜血浇筑了两个字“忠诚”,并时时震撼着我。

魏国强的父亲魏华升,1925年3月出生,在李先念创建赵家棚抗日根据地的时候,16岁的他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追随李先念辗转在安应县、京安县打游击。

魏华升曾先后参加了赵棚楂山、牧牛山、鱼塘庙等多次战斗,在楂山战斗中,魏华升所在班遭遇日军一个小分队袭击,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战友一个个倒下。激战后,身边到处都是尸体,整个班只剩下2人,战友张万泽小腿中弹,鲜血染红了脚下土壤,躺在地上痛苦呻吟。魏华升不顾日本鬼子追击,咬着牙背着战友转移到安全地带,用布对张万泽进行包扎,值得庆幸的是张万泽老人至今仍然健在。

每次谈到那次战斗,老人眼中充满悲伤、怀念与感恩。张万泽常说:“没有老魏,就没有我张万泽,我的命是他给的。”在魏华升健在的日子里,张万泽老人每年都会来看望他。1948年,魏华升响应部队号召,回到了老家赵棚镇魏湾村,做了一名普通农民,直到1988年因病去世。

魏国强:大小多次战斗,两次获得“连嘉奖”

魏国强今年63岁,出身于安陆市赵棚镇腊梅村一个农民家庭,魏国强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战士,从小深受父亲熏陶。

1976年,正值中越两国边境摩擦非常时期,祖国边防受到威胁,需要热血男儿保家卫国。当时,魏家非常穷苦,一家温饱都难以解决,魏国强又是家里的当家劳力,可父亲还是让他去参军,去扛枪,去战场,去保卫祖国。魏国强至今还记得父亲当时的叮嘱:“孩子,国不安,哪有家安?”

1976年,18岁的魏国强毅然报名参军,在河南省某部队服役,做了一名炮兵战士。魏国强在部队上表现出色,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受到“连嘉奖”。

1979年2月,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魏国强所在炮兵部队开赴中越边境参战。“当国家尊严和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和践踏时,每个有血性的男儿都应誓死捍卫。”魏国强回忆,他所在部队对越反击大小多次战斗,在猫耳洞里空气潮湿,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他和战友们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一蹲就是几个星期。好在广西民众自发五里设一茶亭,十里设一饭亭,全心全力支援前线。

1980年10月,魏国强从部队退役,他没有给国家提要求,而是回到了赵棚镇腊梅村,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种了1.5亩田地,后来又发展山地树苗,靠着勤劳娶了妻、生了子。

魏永富:多次抢险救灾,总是冲在一线

1998年,儿子魏永富长大成人,当魏国强提出要把唯一的儿子送去当兵时,乡邻们、亲戚们都不理解,大家都说这是和平年代,市场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当兵干什么。有人说他狠心,也有人笑话他是死脑筋,魏国强都一笑置之,他知道,这么做是为了让儿子在部队中历练,为了魏家继承世代保家卫国传统!

后来,魏永富到新疆某步兵团服役,在部队他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多次参加抢险救灾,经常是冲在一线,两次被评为优秀战士并光荣入党。经过部队熏陶和磨炼,魏永富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负责任、敢担当的优秀士兵。服役三年后,魏永富退役在枣阳打工,恢复普通人的生活,但每当谈起参军服役,他总是深情地感慨道:“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热血,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和骄傲。”

受魏家三代从军、红色情结影响,魏国强的子侄辈也纷纷投身军旅,献身国防。侄子魏巍2005年参军入伍,在上海空军某雷达部队服役;姨侄杨东2009年参军入伍,在湖南服役,做了一名工程兵。如今,两人都已退役回家,分别在武汉、郑州打工。

(来源:安陆融媒体中心  编辑:陆梦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