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手脚颤抖13年,医生在他脑中装了这个东西,奇迹发生了!

07-26 18:58  

从17岁无意发现双手抖动写字歪歪扭扭、夹不住菜到30岁时生活已不能自理十堰小伙小刘(化姓)在痛苦中度过了13年的青春时光

直到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在他脑中植入了一个“神奇”装置奇迹随之发生......

植入脑起搏器后 

30岁男子四肢震颤消失

2020年4月,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强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患者小刘30岁四肢抖动,平时连筷子都握不住,吃饭只能靠母亲喂。

多年来,小刘吃过很多药物却一直没有效果。渐渐地,小刘生活也无法自理。去年,在母亲的陪同下,小刘来到太和医院就诊。

小刘手脚抖动不止

经过检查,孙强排除了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性震颤以及红核震颤,确诊小刘为特发性震颤。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相华对小刘进行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脑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1.3毫米的电极和一根延伸导线,这些部件的植入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根据CT和MR影像反复计算确认手术计划的靶点,张相华将1.3毫米如毛线般细的电极植入小刘双侧丘脑腹中间核处,脑起搏器通过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从而达到减轻和控制特发性震颤症状的目的。

医生开展脑起搏器手术

术中开机测试,小刘的震颤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脑起搏器开机,小刘肢体震颤明显好转。两个月后,小刘给孙强发来日常生活的视频,他在自家院子自行夹菜吃饭,激动地说:“妈妈再也不用操心我的吃饭问题了。”

小刘为太和专家团队送锦旗

术后120天复查,小刘的四肢震颤均已消失。

神奇的脑起搏器让帕金森患者再起跑

老陈(化姓)患帕金森已有7年。2014年,他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半边肢体僵硬,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在患病初期,患者症状表现为肢体僵直、震颤、姿势步态障碍,随着病情加重,最终会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强表示,目前抗帕金森病药物仅可改善症状,却无法阻止病情进展。

在患者头部安装立体定向头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患者的大脑进行成像。

在子女的陪伴下,老陈来到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帕金森病多学科团队专家共同为其诊断,并进行术前评估后,张相华为他开展脑起搏器手术治疗。

张相化介绍,手术最关键的环节是将电极精准植入在神经核团上。将这么小的电极精准植入核团,如“针尖上舞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极具挑战。

术中开机测试,颤抖的脚瞬间停止了。

经过确定靶点,精准植入电极,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后,老陈明显不抖了,运动迟缓明显改善,不仅能独自走路,还能小跑了。

脑起搏器有手术窗口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作为帕金森病目前最有效、安全、先进的外科手术疗法,脑起搏器植入可帮助患者更好控制症状,缓解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能接受脑起搏器植入治疗,需进行术前疗效评估。同时,太和医院帕金森治疗团队专家提醒,脑起搏器植入存在“窗口期”,窗口期内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张相华介绍,在帕金森确诊4-5年时,药物疗效便会减退,而出现剂末现象至严重痴呆、抑郁症状这段时期,便是接受起搏器手术的“窗口期”,在这期间,越早手术效果越好,受益时间越长。

曾有一名60多岁的帕金森患者找到孙强就诊,经评估,患者符合手术条件,一家人也都支持他开展手术,但患者自己一直拖着。等到7个月过后,患者再次到医院就诊,其症状改善率已经降到了50%,即便手术,效果也大不如前。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太和医院专门成立了由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神经康复科、心理卫生中心、医学影像中心11名专家组成的帕金森多学科诊疗团队,率先在湖北省市州医院开展脑起搏器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已形成专业、严谨的流程和体系。

一个小小的装置

让患者摆脱疾病之苦

精湛的医术

让生命重新绽放

为医生的仁心仁术点赞!

(来源:十堰晚报  编辑:汤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