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来点赞!东京奥运会上这个背包火了,小时新闻特派记者倩倩:同行都说太好用

07-27 17:41  

东京奥运会上

一个背包火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布这条视频后发现

刚刚,“北京2022冬奥会”官方抖音号都来点赞了

这个背包也冲上热搜!

到底有啥来头?

原来,北京奥运会时发的媒体包,

现在还有不少外国记者在背!

网友纷纷留言

“质量太好了吧!样子也大方!”

“好怀念我们的北京奥运会啊!”

小时新闻特派记者宗倩倩,

东京奥运会现场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事,

看看她怎么说

我在东京找北京

每次出国跑国际赛事,在这个聚集了全世界各国人群的大剧场里,我总是会下意识地寻找跟中国、跟浙江、跟杭州有关的元素,每每找到,总会欣喜一阵。

这次在东京奥运会,没想到引起我注意到是一个背包——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北京奥组委发给媒体朋友们的媒体包。已经过去了13年,这个包居然在东京出现了。

媒体包是每一届奥组委都会发给媒体记者的一份见面礼,通常是一个大双肩包,里面会有媒体手册、帽子等实用物件,还会有各国有特色的小礼物等。

今年的媒体记者们背的最多自然是东京奥组委发放的背包,上面有东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我还看到了不少平昌冬奥会的背包,毕竟那是刚刚过去的一届奥运会,背包还都挺新的。基本上看这个记者背的包,就能知道他采访过哪些大赛,这是一段大赛采访时光最好的纪念品和见证。

但是,万万没想到,一次排队乘坐大巴时,居然看到了前方不远一个背包上锈了一个红色的“京”字,认出来这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那已经是13年前的事情了,这个包居然被保留了13年。

伊朗的一位摄影记者

然后我开始特别留意外国记者朋友的背包,发现背北京奥运会背包的记者还不少。

今天在MPC,便开始寻找背了它的采访对象。

比赛已经正式开始,MPC的媒体工作间已经不像开赛前那般熙熙攘攘,但还是很容易地在五花八门的背包中找到了两个,只是我们弯着腰盯着各种包找寻的过程实在有点容易被人误会。

一个的主人是来自伊朗的一位摄影记者。为什么13年了还不舍得扔掉?“这个包的质量太好了”,他扯着包的背带跟我讲:“我是摄影记者,每天要背很多设备,背包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太重要了,这个包的质量和设计都很友好。”

今年是他采访拍摄的第四届奥运会了,北京奥运会是他的第一届。那年拿到的包,后来又跟着他南征北战,经历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

“对我来说,北京奥运会是我采访过最棒的一届。组织、管理等等都非常好。”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13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费南多是来自西班牙的一位记者,他和伊朗记者一样,也是背着这个包去了伦敦、里约,今年又背来了东京。他的包上已经有一些磨损,但是看起来还不算太旧,实在不像一个已经经历了三届奥运会的饱经风霜的包。

西班牙记者费南多

他对这个包的质量和北京奥运会给出了和伊朗记者一样的高度评价,组织、场馆、交通、那里的人……一切都非常好。因为他只报道夏季奥运会,所以他很遗憾自己没办法去参加明年的北京冬奥会。

一个结实实用的背包对于记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每天背着电脑、相机、充电设备,还有各种采访资料,承重要好,还得忍受记者们对于它的各种蹂躏,毕竟采访工作繁忙劳累,实在没有太多功夫用来呵护它,经常就是地上一扔一摆。

我的柜子里也放着一个平昌冬奥会的包,平时不爱背大包的我,其实没有什么机会用到它,但也是绝不可能扔掉的,就像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所有大大小小的采访证,我都留着,挂在柜子的一角,看着它越来越多。这都是工作的见证,是带着自己生命温度的。

每一届奥运会,各国面孔齐聚一地,或许你并不认识他,但是看见他的背包,就会知道,啊,他也去过北京,他也去过平昌,他曾经和我在一起工作过战斗过。虽然我们可能相距大半个地球,但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刻离得很近,因为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背包被记者们带回家,带到了世界各地,然后带去伦敦、带去里约,带来东京。如果做一个所有背包这十几年来的路线图,想来也是十分有趣。这幅图记录的不仅是记者们的一次次采访,也是全世界因为奥运会一次次凝聚,就像北京奥运会会歌里的那句: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编辑:汤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