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那么热,为什么还要防寒?

07-29 09:28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闷热的日子,冷饮一杯接一杯,空调一吹一整天……真是一件惬意的事。

殊不知,在三伏天里,我们也要防寒!

现在很多人太“寒”了!

1、吹出内寒

炎热的夏天,人们离不开空调。不少人习惯空调开得特别低,一吹就是一天。

但是,中医认为,空间降温,可直接产生风、寒、燥邪。尤其是出汗之后立即进入空调房间或吹强风,这样寒气会很容易地进入身体。

2、穿出内寒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夏季这些着装容易让身体受寒。

夏天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外面温度高,室内却冷气大开。女性穿着清凉,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皮肤上的毛孔已经打开,因为温差较大,毛孔会迅速收缩,而伴随着毛孔的闭合,大量的空调冷气会锁在毛孔内,进而带进身体。这种寒气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即使毛孔再次打开,寒气也不能释放出去。

3、吃出内寒  

一到夏天,雪糕、冰棍、冷饮不断,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长期吃,内寒就吃出来了。

4、熬出内寒  

夏天晚上天气还是很热,这也导致很多人习惯熬夜。这也是导致身体内寒的原因之一。

子时睡觉至关重要,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因为子时这个时候阴气盛到极点,而阳气初生,是阴阳交接的时间,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总是熬夜,阴盛阳虚,阳虚则寒。

5、虚生内寒  

内脏一虚,功能与活力下降,内寒就会丛生。加之现代人压力大、节奏快,对身体正能量变本加厉地消耗。如果还不注意养生,就会导致耗的远远大于养的,内脏功能虚弱,内脏运转慢就滋生出内寒了。

6、懒生内寒

生命在于运动,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夏季因为天热,人们往往少于运动。

彭玉清强调,现在的人们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一份“热养生手册”助你平安过伏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十分重视伏天养生。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王文明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

所有人,一定要收好这份“热养生手册”。

1、多用扇子

古人把扇子称为“摇风”“凉友”。

从中医角度来说,扇子不仅可以纳凉,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建议中老年人夏季不妨多扇扇子,如果使用电扇要注意不要连续吹,不能用大风吹,不可对着人直吹。

使用空调的时候,最好采用吹吹停停的方法,室内温度以25℃~27℃为好,不宜低于22℃,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以5~10℃为宜。

2、多喝热水

早在古代,人们就知道用喝热茶的方式,能够使体内的热气散发出来,从而达到消暑的功效。当人体摄入热茶后,皮肤会慢慢发汗,在此过程中有助于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散发。相反,喝冷饮则很难把人体内的热量排出体外。

3、洗热水澡

夏季满身大汗的情况下,去冲冷水澡,极易发生意外。

经常洗热水澡,能把身上的汗液及时冲走,使毛囊和皮肤保持干净,还能使皮肤透气,加速皮肤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体内散热、促进新陈代谢。

4、睡前泡脚

夏季“热养”不如多用热水泡脚。夏季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助祛除暑湿,使人神清气爽、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水温应该控制在40℃左右。

5、多吃点姜

俗话说:夏季吃点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姜是夏日居家驱寒的好食材。一般来说,生姜有温暖脾胃的作用,做凉拌菜时,切些生姜丝同食,便可缓解寒凉之气。但生姜的力度并不大,它的主要能力还在于解表发汗。干姜则不同,温暖脾胃的能力比较强烈,也比较燥烈,所以阳虚的成人可以选择。

6、运动出汗

运动是提升阳气的好办法,是主动健康的最好的方式,很多被动调理,都比不上坚持适合自己的运动,更有养生效果。

7、按揉腹部

身体小腹部位是最容易积聚寒气的位置,所以我们想要驱寒,可以从小腹入手,保持小腹温暖,寒气自然会消除!双手以肚脐为中心,先逆后顺各揉36圈,想去寒就早中晚各一次,饭后2小时内别做。

8、穿好常服

夏日里女性要特别注意保暖,少穿露脐装、露背装,注意腰、腹、腿足及后背的保温。建议换上平常的夏装即可,万不可追求标新立异而总穿露脐装。

(来源:健康时报       实习编辑:郑思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