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昼夜,不惧骄阳!只为守护这座城!
出城必查核酸,返应必查核酸,高危人群每3天必查核酸...连日来,做核酸检测的市民与日俱增。成倍递增的核酸采集工作考验着应城市人民医院核酸采集团队。
清晨五点,应城市人民医院核酸采集点负责人卢红艳已经赶到科室。没有帮手,身材弱小的她,一口气从库房捧出6、7瓶自己昨天晚上下班后灌好的手消毒液,堆在桌上后,马上又转身将成捆成捆的棉签按序摆放在核酸采集窗口,检查紫外线消毒机,满屋消杀......很难想象面前这个身材弱小却又陀螺一样满屋子旋转的女士早已年过五旬。“昨天采集标本1700多人次,看来今天要多备些耗材。”
“请问您的姓名?...请摘除口罩...请站近一点...可以了...下午三点在门诊一楼自助机上取结果。”每天,这样的对话,核酸采集点的护士唐义梅要向不同的服务对象从早到晚至少重复400多次,八零后的她目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的三岁,小的不到一岁,还处在哺乳期,作为孩子母亲的她依旧每天早出晚归,对孩子的不舍只能默默藏在心底。
“陈河数据收到!汤池数据收到!天鹅数据收到!”在核酸采集窗口旁边的另一个办公室,护士王小应眼睛盯着屏幕,迅速汇报当天所有乡镇核酸采集数据,全市各留观区、隔离点的核酸数据第一步先会在这里汇集,由她们分类、标注、存档后连同当天本院采集数据严格按照流程一同上报,“最怕的是身份信息录入!”每天一千多个身份证号码以及家庭住址和被采集人手机号码全由当班人员纯手工输入防控指挥部的大数据。
“小朋友把嘴张大哈,真乖!”窗口,一个乖巧的孩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采集护士邹玲夸奖的同时,眼眶却红了起来,原来,来自肝胆外科的她想起自己4岁的女儿昨天手术,身为母亲的她却没有时间照顾,清早就赶到医院采集核酸,直到十点多钟大家得到消息,纷纷抢下她手里的试管,她才匆匆赶到手术室,刚出手术室的孩子看到自己妈妈,小手抓住了就紧紧不肯放松,得知白衣天使的情况,旁观者纷纷感叹医务人员的辛苦。
采集点的这七名医务人员清一色娘子军,她们是从全院各科室抽调出来的“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多面手,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三名)年龄最小的25岁(三位二胎妈妈),没有休息,每天早七点到晚八点的高强度劳动让她们个个成为了“节水模范”,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战斗在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里还不是全部,“不喝水,这样就能不去洗手间!”为了不污染防护服,所有人默契的都不去洗手间,只为了能多做快做。
“请大家保持一米的距离!”采集点门外,卢红艳大姐一边劝阻大家保持警惕,注意防护,一面向群众介绍采集流程,引领老人挂号、协调上报数据,声音早已经嘶哑。“我跟上级反映了的,这两天跟我买个喇叭,那我就还能坚持!”疲惫的笑容里满是乐观。
“参加全市核酸样本采集,隔离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一切信息不能及时回复,小伙伴多包涵......”这是采集团队每个成员几乎都会用到的微信朋友圈范本,字里行间透着难以言表的温情和战胜疫情的决心。
每天1700人次的采集量(不含本院全体员工核酸普查),近2000人次的核酸数据汇总让大家身心承受着极大的煎熬,但她们却恍若无睹,浑然不顾,因为防控就是责任!她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鼓舞着抗疫工作中其他岗位的同事更加拼搏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当中。
(来源:应城市人民医院 通讯员:张震 华潇萌 编辑:董雪)